里约奥运会期间,14号凌晨著名演员王宝强在微博上单方面的发布离婚声明,文称他妻子马蓉与自己的经纪人宋喆有不正当关系,恶意破坏婚姻和家庭。这个事情一出比奥运还热点,整个中文世界有上网、看电视的人大概都知道了,连BBC这种外媒都在报道,而且舆论一边倒的对马蓉口诛笔伐。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一周多,也降温的差不多了。我觉得借助互联网为此事件提供的数据可以研究下网络舆论的特点。
我自己从一开始就在微博上关注这个事件,它的热门程度很大一部分是微博带来的且又在微博上,另外一大部分是媒体的报道。就我个人而言,生活中、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网络很少谈论到它,我想多数人也是如此,微博和媒体造就了很多热点的假象,说它比奥运还热门其实更多的是指心理作用,它像是一个“爆炸点”,突然的吸引人注意,然后在一段时间内不时地想到它,但在生活中谈论多的还是像奥运这种更有公共性的话题,而不是王宝强离婚这种比较私人的八卦。
对这个事件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比较丰富,新浪也有微指数但不那么全,因此我拿百度的数据为基础,结合以往相似的热点事件和热门微博作分析,微指数作为一个私下的佐证。
图片一张一张的,具体数据请看:〖 百度指数-王宝强离婚事件的趋势研究 〗
这个搜索指数具体什么算法网上没找到,它不等于关键词搜索量,跟搜索量也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可以认为它跟7天内平均每天有多少人(IP地址)在百度的各个入口(新闻、网页、知道、贴吧等)使用了这个关键词正相关。
虽然具体的搜索量不知道,但可以对比不同关键词指数,以及每个关键词的同比(和去年同时期相比)、环比(跟上个同长的周期相比)。
近7天王宝强的搜索指数是马蓉的1.3倍,是宋喆的3倍以上,而他们的同比、环比都是10倍以上,所以这个事件确实是爆炸点,趋势图能更直观的呈现这一点:
分析下这个图:图上三条趋势线在15号后都几乎直线的下滑,可以想象这个事件除了打官司,后续没有猛料爆的话它们的关注度会继续直线下滑,所以说别管事情有多大,在互联网大众关注上都是一阵风。以前有太多这种例子,相比网络下这种特点就不那么明显,我想主要原因是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以及一些公众知名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宝强的指数那么高可以理解,但有个疑问需要分析:为什么马蓉的指数也那么高?而宋喆作为出轨的第三者,同一个事件的关键人物,为什么关注度虽然很高却远不及另外两人?因为印象中过去看到有关出轨的新闻往往集中在第三者身上,不时能看到“暴打小三”、“人肉小三”这种词。
在事发前马蓉的关注度一直是有的,搜了下网页都是以王宝强妻子的身份出现,而且有关文章基本上是八卦她的背景、经历、和王宝强的关系,大多未经证实的谣言,人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他们外貌、形象气质上的差距。而宋喆的等于零。
为什么马蓉的指数相比宝强一下涨的那么高,而宋喆相比他们两个低那么多呢?
我分析有三个原因:
- 常识以为社会大众在两性关系上对男性的宽容度高于女性,男性出轨,一般听到的是谴责第三者,女性出轨,则这个女性也会承受很多的指责,但这个理由不那么确定,举个例子:2014年文章出轨的时候也沸沸扬扬,文章被骂的狗血淋头,姚笛相对被骂的温和很多。还有其他明星家庭出轨的例子,综合来看,起初真相不明的时候会有一些谣言和无端的谩骂、指责,女方受的怀疑更多些,程度还跟当事人先前的大众形象有关,随着事态的发展,最终犯错多的受到的批判也更多,公众还是比较理性的。比如文章出轨的事,刚开始的议论多见的是指责女方有什么不对,有说马伊琍是破鞋,和文章关系不和,又传言姚笛整容,如何上位,网民还拿她们两个对比,不过后来马伊琍合理处理婚姻赢得赞誉,姚笛一副为情所伤的样子博得同情,文章表现得无勇无担当,以往他在影视剧和媒体口中营造出的良好形象一转眼成了渣男。
- 宝强的离婚声明是引发热议的开端,他在离婚声明中矛头直指,就是妻子的出轨,恶意破坏家庭,同时对比自己的尽责,马蓉显得十分不道德,最后又提出了合情合理的诉求,这份声明简练有力,简直就是一篇缴文,加上他很高的公众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所以公众在此基调下自然有的放矢。马蓉的身份是宝强的妻子,但宋喆的身份是宝强的经纪人,假设没有宝强的离婚声明,我们是从新闻上看到他们离婚,透露的信息跟现在一样,也就是同样不清楚他们如何婚外情、如何转移财产、是不是有意蓄谋等,我想对宋喆的批判会更多更强烈一些。如果马蓉不是在结婚前就预谋,我个人认为夺人妻子,骗人钱财的人更可恶,法律也把它当作犯罪。
- 由于公众对马蓉长期有关注,网络上透露的马蓉的信息更多,而宋喆是谁都不知道,而且马蓉自己平常在微博、微信上爱发点图片,说点事,离婚声明发出后还屡次表态,这点宋喆也低调的多,自我保护做的比马蓉好,人们要八卦,不管是挖掘蛛丝马迹还是传播谣言,针对马蓉至少比针对宋喆更有依据,更有反差。
接着来看他们的关联关键词:
截至日期是8月14日,新的还没出来。
王宝强的关联关键词主要是这个事件的动作本身和以他关系为代称的这个事件涉及的其他人。
马蓉的关联关键词主要是关于她本人的,包括对她背景的调查和猎奇、猎艳式的八卦,其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谣言对此事的影响(出轨视频是明显的谣言,捉奸则是未经证实的谣言)。
宋喆的关联关键词主要是对他背景的调查和这个事件涉及的与他有关的其他人。
看来舆情对于不熟悉的人的主要兴趣是了解她/他,但对于男人和女人有显著不同,对于男性八卦的是他履历式的资料,以及通过与他有关的人来相互定位。但对于女性,则是一种猎奇式的八卦。
现在可以说结论了:
- 网络舆论就像一阵风,来的突然,消失的悄无声息。它引发的信息可能很多,但它的指向,它提供的知识点也许是对的,也可能错的,因为真相还未浮出水面时,谣言可能会先把水搅浑;理性的声音还未回响时,谩骂声可能已经四起。这次在看热门微博的时候,因为是奥运期间,看到有人写文怀念刘翔,底下一堆人点赞附和,不免想起他之前被骂的惨的时候,真是风雨莫测,防着点可以,但没有指导性。
- 女性可能更容易遭受语言暴力,男性则更可能遭受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胁,这条是假设,需要观察更多的例子。
- 舆论是可以被引导的,需要占住道德制高点的同时有的放矢。另外一方面为了避免舆论的伤害,做人尽量的低调,不干坏事,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千万别骄傲,即便是天才,今天赞誉你的,明天可能成为你的黑点,今天捧你的,明天可能把你踩在脚下。
- 互联网很大,但集中在公共领域仍然像个小圈子,有点像是传统的村落:某些事情总比其他事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今天村里办什么活动了,全村人在议论,明天发现谁谁有奸情了,又全村人在议论;某些人总比其他人更容易抓住人们的注意,比如村长家、土豪家,或者有漂亮姑娘家,有事没事就讨论他们家的事。这种相似至少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信息传播太快,获取太便捷,什么事都可以一下子传达到每一个人,大家就有共同的话题了;二是互联网公众和私人的基础设施都非常完善,相互的界限又不十分明显。在公众场合言语很容易,况且外面的世界很热闹、很精彩,不看、不言语很难做到,就是不想露面,做的事不想让人知道也是困难的。其实网络上的这些人这些事放在现实中八竿子都打不着。
- 既然八竿子都打不着为什么还爱凑热闹?这大概是人类共有的文化习性吧,一方面是娱乐,娱乐的心态很复杂,喜欢或讨厌一个东西,宣泄一下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都是娱乐;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个公众事件,确立自己心里想确立的东西,实现一次正义、了解一下有关的法律、捧一篇婚姻有关的成功学、蹭一下热点,甚至搞不好有些人从这个事件得到如何骗人的灵感,公众事件的特点是可以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
大众都喜欢八卦,八卦最主要的特点是新鲜感,对于我这种喜欢作隔岸观火状的围观群众,下一次再关注上这种网络热点,得想办法弄点新鲜的事干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