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自由的外卖骑手,实际上受到两方面的管理,一方面和刚才讲的不同分类有关,线下中介公司承担了一部分管理业务,不同的雇佣方式影响着骑手劳动的具体内容,也影响着收入多少。
从中介公司再往下,中间还有几个管理层级,直到最基层的站点。
站点的管理绩效有一系列的指标数据,比如平均人效,也就是一个人派多少单,还有准时率、投诉率等等,绩效要高,站长拿的提成才多,绩效不好,还可能直接被平台结束合作。
负责的站长和调度员会有系统的后台账号,方便掌控送餐情况,并进行及时调配。
他们既要盯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配送情况,随时准备手动“调单”,还要同时操作几个手机联系骑手,给他们协调任务,确保“挂”在骑手身上的单子能及时送达,避免高峰期“爆单”。
而且站长不仅要负责招工和调度,还需要转达劳务公司的管理政策、给骑手找住处和充电桩、每天开早会、制定奖惩制度等等。
单价调整,就需要通过他们来执行。
而另一方面,则是线上平台通过算法设计,把骑手们纳入一个既允许自主安排,又需要高强度工作的系统中。
平台增强骑手的劳动“黏性”的最大手段,叫做“游戏化”。
什么意思呢?
比方说,很多平台都有“打怪升级”的机制,当年的百度外卖有一个等级评定,从无需积分的普通骑士,到中间900积分的黄金骑士,再到6000积分的神骑士,总共有七级,级别越高补贴越高,普通骑士每单只有一毛钱,而神骑士则能有1.5元。
想要获得积分,就得在平台上干得更久,送更多单。
像刚才那样的单价改革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个“黏性”增强的过程中,看似不影响骑手的自主选择,而是奖励更加“支棱”、愿意多送单的骑手,或者说小部分的“单王”,实际上造成了骑手总体的工作时间增长,也让全职骑手的比例逐渐上涨。
全职骑手的比例已经从2018年的39.96%,增长到了2021年的61.54%,而每日工作高于10小时的骑手,从2018年的36.5%,增长到了2021年的62.6%。
不仅如此,和很多网络游戏一样,平台还设置了跑单量的排名榜,不但你可以吹嘘自己是“北京潘家园9月第一跑单王”,骑手同事们也会把这个等级当成谈资,互相竞争排名高低。
平台还会不时设置一些跑单挑战赛,给骑手分为铜牌骑手、钻石骑手等等,不同档次的装备、订单量、准时率等等不同指标的要求也不一样,最后的奖励也不同。
在这些游戏化的排名榜和挑战赛中,骑手就得老老实实打卡签到,完成一定的送单目标。
这样即便是管理松散的众包骑手,也被平台用“游戏化”,纳入了算法的管理之中,骑手们高度调动了自己的主动权,而算法则利用这个主动权来自我优化,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