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精神的丰盈感
文 / 凉爽
有网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
评论里有人回应:“等他工作以后,即便有百万身家,拥有了100套乐高,不会再有儿时拥有玩具的快乐了。”
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老师最近的一则微博,引起了广泛讨论。
40元一斤的草莓,你舍得给孩子买吗?或者说,该不该给孩子买?
不买的家长理由是太轻易满足孩子的购买欲望,担心他不懂珍惜,从而变本加厉。
买的家长的理由是,40元1斤草莓确实很贵,但也不是买不起,满足一下孩子也未尝不可。
不限制孩子买东西,孩子会如何选择?
人们大多喜欢更多的选择,比如收藏癖和“衣柜永远差件衣服的女人”。
一对夫妻在YouTube发布了关于“不限制孩子买东西”和“爸妈不许说不的一天”、“孩子不许说不的一天”的视频。
大女儿Txunamy过生日,父母带她去了forever 21商场,最后Txunamy只挑了四套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并没有放肆地乱买东西。
妈妈Esthalla解释到:“有选择权的孩子,往往更自由,更懂得取舍和选择。”
孩子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何况是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父母害怕孩子在商场里撒泼,不让孩子跟着大人到超市购物,他们就缺乏商场购物的生活体验,自由探索的空间受限。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有利于培养出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其生活体验,提升社交能力,让孩子爱上生活。他们学会筛选诱人的物品,而选择他最想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
但是,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施瓦茨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比较、怕失去更好的选择、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主观感受。所以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
另外,美国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表示:有更多选择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更容易放弃。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却更容易养出心理问题的孩子。因为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的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减少他们的选择项目,有助于增强他们注意力,有效选出自己更感兴趣的物品和活动,学会爱惜。
孩子要的,是给还是不给?
杨凤池在微博说,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尹建莉说:正好相反,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没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少,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很想满足他,却惊恐地发现永远无力去满足他了。因为此时的他要么变成了不配得到任何东西的可怜虫,要么变成极度贪婪的人,欲壑难填。爱孩子,就去满足他。
两位老师说的观点都正确。到底给不给孩子,必须有个度。
一块钱一斤草莓也好,四百块一斤草莓也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意的是家长让不让他们获得满足。
太多成年人一味地按成人的评判标准去拒绝,不假思索就认为孩子的诉求不合理,还不允许孩子用哭泣来表达失望和愤怒。
笔者曾经跟团出游,团里有位二年级的男孩子直勾勾地注视着橱窗里的高达模型,眼里似有光。现在是十点五十分,我们需要马上赶往下一个景点,不巧的是店铺十一点才开店。导游已经三十五岁了,仍然记着小时候妈妈没有给她买她最想要的玩具,即便是完全负担得起,妈妈也没有那样做。于是与我们商量原地等待十分钟,帮助小男孩圆梦。导游说,长大后他一定会感谢妈妈,因为在旅行期间,妈妈在乎了他的感受,他获得了他想要的玩具。这将是他往后怀念的荣光。
总结来说,就是——不要什么都不给,也不要什么都给。
什么都不让孩子买,孩子会发生什么?
孩子的需要不被满足或者被延迟满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
1、缺爱和缺乏安全感,更多的物质都难以弥补,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
2、讨好型人格,低自尊低自信,人际边界感模糊不定,具体表现为经常为别人付出,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同时很难拒绝别人。
那些无限制让孩子自由选择的家庭,本就是富裕有余的家庭,当然可以无条件满足孩子。如果家里经济条件真的有限,怎么办?
错误的做法是:
1、谴责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虚荣、自私;
2、责骂孩子的欲望,制造匮乏感,将贫穷的标签印在孩子心里。
建议:
商场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场所,可以建立孩子的社会规则感,培养社会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买了草莓他们自然开心,但他们更在意的是父母是否“看见”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欺骗,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买不起草莓是自己的错。向孩子摊牌,父母爱你,想给你更多,但暂时没有多余的金钱和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钱需要努力才能得来的,孩子喜欢草莓,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将来赚更多的钱。如果孩子很喜欢草莓,我们可以跟孩子商量,选购另外东西。
穷养不等于把贫穷感、自卑感和匮乏感灌输到孩子的心里,富养的条件并不只是金钱的富裕,而是培养孩子精神的丰盈感。比如,这件商品很贵,现在可能买不起,但是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未来去拥有它。
Reference
巴里·施瓦茨. 选择的悖论[J]. 销售与市场(评论版), 2013.
—— 今日作者 ——
凉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