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粮票是干嘛的,然而,几十年前,没有粮票你到饭馆吃不了饭,想到外地出差更是寸步难行。
那会儿的粮票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顾名思义,地方粮票就是地方上发行的用于购买食品的票证。地方粮票一般最大面额为十市斤,最小面额为一两。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上海,他们那里发行的粮票,最小面额为半两。这也说明了上海人的确比较会精打细算。
在省内或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内,用地方粮票就可以,但你出了省或者直辖市,必须用全国粮票才行。全国粮票的面额同地方粮票差不多,有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等,但是没有“两”,最小为半市斤,最大为五市斤。
那会儿要到外省(市)出差,必须要携带全国粮票,否则你去了吃不上饭。地方粮票可以在粮店用粮食的定量来换,全国粮票呢?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单位要开介绍信,而且还不是所有粮店都能换,要去指定的地点才行,比较麻烦。正因此,许多人都是找那些在饭店、食品店等单位工作的熟人,用地方粮票兑换全国粮票。
我当售货员不久就发现,我们那里收到的全国粮票还是比较多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回民食堂的北边就是新市区旅馆,住旅馆的当然都是外地人,他们携带的全国粮票肯定是多。那会儿旅馆只提供住宿,不提供饭食,旅客要吃饭了,势必到我们食堂来就餐。我们收到全国粮票后,自然就收起来了,需要找零的,也是找给他们地方粮票。
前面说过,我们食堂里经常找我兑换全国粮票的,除了安师傅,就是管库的马师傅。他也不出差,我也不知道他兑换全国粮票干嘛。反正那会儿全国粮票紧张,谁拥有全国粮票肯定就有了某种优势。
虽然马师傅找我的时候多,但我找他的次数也不少。我姑父来买酒,还有其他的同学,朋友来买好烟, 我也是找他。我记得,食堂的库房里有两个盛酒的大缸,一个盛薯干酒,一个盛粮食酒。那薯干酒闻着就苦,让人恶心,粮食酒一开盖,香气扑鼻,沁人心肺。马师傅显得很认真,老对我说,小侯,咱这酒一般人不卖。我嘴上说,马师傅您说的对,咱不能开后门,心里却说,有东西为什么不卖?除了酒,还有烟。我们食堂也有当时外面很难见到的好烟,比如凤凰,大前门什么的。熟人有要的,也可以卖。但是好烟毕竟少,要经理同意才行。有一次我又找马师傅买烟,他有点烦了,我说,那还有两张五市斤的全国粮票呢,您要不要?他马上堆起了笑脸,要,要!你想买什么说吧!
我到回民食堂不久,马经理就让我值夜班。那会儿,我们是轮流在食堂值夜班,两个人一组,时间是一个星期。食堂里有被褥,一般的男同志能凑合,不从家里带被子,女同志们几乎没有不带被子的。值夜班的任务,一是看好食堂里的东西,别让小偷啥的给偷了;二是早上要负责生火。因为其他职工上班比较晚,不能等人家来了再生火,那样做饭就晚了。
其实,我们食堂里原来有人专门值夜班,就是哈师傅和他的儿子。我到回民食堂的时候,哈师傅已经六十多了。哈师傅的老家是河北献县的,也是回民。据说,哈师傅很早就在我们食堂工作了,后来又把他儿子弄到了食堂。哈师傅的家一直在献县,他和儿子很少回去,就在食堂里住,兼着值夜班。我到回民食堂不久,哈师傅因年龄关系就退休了,回到了献县老家。他儿子因精神有问题,住了精神病院。但是,食堂里没人值夜班不行。就这样,实行了轮流值夜班制度。
巧了,和我一个组值夜班的不是别人,正是管库的马师傅。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马师傅不但会管库,还能做一手好吃的打卤面。那会儿,黄花,木耳,吓米等都是稀罕物,一般老百姓很难吃到。但我跟马师傅一起值夜班,却享受到了“超国民”的待遇。
那天,我第一次值夜班。正好赶上是早班,下午两点多就下班了。晚上八点,我用自行车驼着自己的被子到食堂时,其他职工差不多都走了,就剩下两个售货员芬姐和那个帅哥。当然,马师傅因为要值班,没有走。等芬姐他们下班后,马师傅说,小侯,快关门,咱们做饭,吃饭。
我把食堂的大门关好,来到后面。马师傅见了我,变戏法似的从案板底下拿出了三个碗,对我说,你看,黄花,木耳,虾米,我都泡好了。现在我和面,擀面。他指了指案板上的几个西红柿说,你把那几个柿子洗了,就等着吃打卤面吧。
马师傅很熟练地把白面和好,放在案板上,再盖上一块干净的纱布。他看了看我,说道,咱们先让面“醒”一会儿,我去做西红柿打卤。马师傅说完,就在灶台上忙活起来。他先把油倒进炒勺,等油热了放上葱花,再放进西红柿,然后玩起了“颠勺”,那动作非常轻松,熟练,让人看得赏心悦目。马师傅说,“颠勺”是红案大师傅的基本功,不会“颠勺”就等于没有出徒。我问,“颠勺”好学吗?马师傅说,也没啥难的。我在心里说,这个“颠勺”我一定要学会。
颠了几下勺,马师傅又把黄花、木耳、虾米放进炒勺里,又颠了几下炒勺,再把准备好的开水倒入,等水开了几个翻儿,他又把已经打好的鸡蛋放进去,然后开始“勾芡”。马师傅勾完芡,把炒勺端起,放到旁边的铁架上。小侯,走。马师傅说,咱现在去擀面,煮面。等会儿准保让你吃得忘了丈母娘!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