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识-习得性无助

认识-习得性无助

作者: 黑雨赋能 | 来源:发表于2022-06-17 07:02 被阅读0次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在面临挑战时会选择放弃或中途退出,而有的人则会选择迎难而上。

    关于习得性无助,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在30年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一项电击狗的实验。

    他将参与实验的狗分成三组。第一组狗用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的电击,狗可以用鼻子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于是这一组狗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让电击停止。

    第二组的狗也被同样的背带绑住,也受到同样的电击,但是在实验中他们无法让电击停止,所以它们只能忍受痛苦。

    第三组是对照组,被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到了第二天,塞利格曼将三个组的狗都逐个放进一个箱子里,让它们遭受轻微电击,看它们是不是能够逃脱。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的狗,也就是之前能够自主控制电击的狗,很快就逃掉了;第三组的狗,就是对照组的狗,之前是没有受到电击的,它们也很快学会了摆脱电击;但是第二组的狗,也就是在之前阶段没有办法控制电击的狗,它们的反应跟前两组都不一样,它们只是躺下来呜咽哭泣,没有尝试逃脱。

    塞利格曼对此的解释是,第二组的狗在前面的阶段无法阻止被电击,因此产生了无助感,这种无助感在第二轮实险中摧毁了它们采取行动的干劲。他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习得性无助,就是一种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想法,不断的在心里反复的内化,从而削弱主体对事物的掌控感。

    习得性无助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影响自己,同时还会影响其他人。塞利格曼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到父母和其他人影响的。比如,父亲为女儿包办各项事情,不让女儿应对自己的难题,无意间就将无助感给了孩子。比如老师把成绩好坏归因于智商或性格等稳定特质的话,也会让学生觉得非常无助。但如果把问题归结于暂时性因素,比如不够努力、积极性不高,自我的无助感就不会那么强烈。

    这组不同的归因,被塞利格曼分为悲观和乐观两种归因风格。他指出,当逆境来临时,如果归因于个人的原因,或是永久的原因,这就是悲观的归因风格。而如果给出的原因是暂时的,或者是外在的原因,则是乐观的归因风格。从不同的归因风格就可以看出人们应对逆境的潜台词。

    关于这个部分,还有一个大型实验可以进一步说明。塞利格曼等人进行了一项历时5年的研究,涉及到数千名保险代理人。他发现,较为乐观的代理人卖出来的保单更多,乐观的销售人员的销售额比悲观者高出88%,而悲观者选择放弃的概率是乐观者的三倍。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这两年流行的一句话“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为什么乐观者往往成功呢?在了解了“习得性无助”之后,我们会知道,这是因为乐观的人,更倾向于把困难归因为外在原因,因而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掌控感。一旦掌控感增强了,就不会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响。而逆商理论中的很多工具,正是教我们如何克服无助感,重新建立控制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识-习得性无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yc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