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的中医是出门找病人的,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病人根本不知道医生在哪里。医易同源,有点水平的郎中通过观天象就能知道哪里会生疫,哪里有病人,最有名的医案便是扁鹊治疗號国太子尸厥案,你以为是巧遇啊,实乃扁鹊有未卜先知之神功也。
有这么一个郎中,云游时路过一家人家,见到这家的小孩面黄肌瘦、不思饮食,离开前免费开了一副药给家长(我猜是小健中汤),嘱咐给小孩抓药来吃。一年后,郎中又路过此地,见那小孩长高了,长壮了,脸蛋红扑扑的,心中暗喜,想着那方子起作用了,便问家长:
“是我那方子吃好的吧?”
家长不好意思地答道:“没吃。”
“为什么没吃?”
“因为没钱。”
“那小孩怎么长好了?”
“后来,又来了一位郎中,他只叫我把吃饭的米炒一炒再煮饭给小孩吃,这样吃了一年,小孩就成现在这样了。”
好,立马进入主题,今天要讲的中医师们、中医爱好者们都在吃的食疗方就是这款炒米饭,不是你们平时吃的炒饭,而是用炒过的米煮成的饭。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29243/ce8f1e0a721c23d1.jpg)
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味甘,性凉,生于水中,煮熟的米饭放凉后粘性十足,有些讲究的茶人,给茶贴上标签纸,不用胶水或不粘胶,而是用米饭,只为了不让化学气味影响茶气,可见米的湿性很重。
现代人脾胃寒湿十之八九,饮食寒凉(牛奶、水果、海鲜、冷饮是主力)、吹空调是外因,脾恶湿;压力大是内因,思伤脾。内外交困让脾胃蠕动日渐缓慢,运化能力下降,营养全身不足,导致没胃口、慵懒、困倦、无力、便溏等亚健康问题,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手足冷、心悸、失眠、盗汗等症状,因为寒湿凝滞在中焦,心肾交融受阻,心火该降不降,肾水该升不升,造成身体上热下寒,苦不堪言。
明白了道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是改变生活习惯了,但是改变习惯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习性是有惯性的,所以有时需要借助一些外缘的。
有人说:喝汤药调理麻烦,做艾灸去寒湿没时间,扎针行气又怕疼,运动出汗坚持不了,那你每天总要吃饭吧,就吃炒米饭,是不是又简单又轻松又享受又能坚持呢?
炒米饭步骤:
1、不加水不加油,按正常米量直接放入不粘锅,大火翻炒五分钟,米微黄,闻到香味即可。(嫌米不干净也可水洗后再炒,时间略久)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29243/b2cceacbc67dd57a.jpg)
2、将炒过的米倒入电饭锅中,加水,水比正常量多些,因为热米会蒸发一部分水,然后按正常程序煮米。
炒米饭是最简单的调理脾胃食疗方,家家有米,家家有锅,家家有炊,不额外多花一分钱。炒过的米去掉了稻米的凉和湿,甘味、色黄入脾,焦味入心,芳香化湿,煮出来的米颗粒分明,凉了也不会粘在一起。
还有加强版的炒米饭,是我的中医老师教我的,就是加点山药同煮,我用的是温县垆土铁棍山药,每顿加三分之一根,够2-3人吃。《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山药一味,名署豫,属药食同源,“味甘性温,补中益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米和山药均是甘淡味,从药性上来讲,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阳行起来,寒湿自然化掉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29243/1d8dbd5f0830b0d1.jpg)
简单吗?反正每天要吃饭,这个三伏天不妨试试炒米饭,说不定会有惊喜给你哦!每天5分钟,脾胃养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