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再发达,手机再好玩。这个媒体时代总不至于能打败美食。
毕竟无论是手机,还是电影院。能掌控你的器官只是:眼,耳,手,脑。
虽然已经足够强大,足够让一个人慵在沙发,目光呆滞地过一上午。但还是无法阻止他饿了,要去吃饭。尤其是刚好滑过一张烟雾缭绕的街头烧烤照片。
科技还是没有牛逼到控制嗅觉和味觉。
饮食男女。饱暖思淫欲。哪怕是坏心眼,都必须排在吃饱喝足之后。
从小到大,外出觅食时,一直被一个词骗到——-正宗。
正宗,代表历史悠久,代表来路够正,但并不代表好吃。现在旅游比以往更加容易,“正宗”二字甚至被店家直接打印到了店名之上。
如今你找个厨子,按着《东京梦华录》或者《随园食单》,做一桌子正宗的宋朝菜或者清朝菜,尝起来一定觉得寡味。
在这个烈火烹油的时代,人们早就习惯了多放盐,多放味精的常规操作了。更不谈川湘菜系,辣椒量一涨再涨,刺激味蕾直到麻木而止。
上过千百次的当,如今心态放平。不求正宗,只寻好吃。
在国外没吃过太好的,为数不多的几次也是托澳洲朋友的照顾。带我去高级餐馆,害我为了吃顿海鲜,熨了足足半小时西装。确实好吃,只是把吃饭弄得像化学实验,朋友一个劲的问我吃到哪几种味道。也是在那时,我大概理解到西餐的精华在于香气的层次。
相反,国内的小吃。从街角的小店到路边的小摊,煎炸煮炒,晃油荡锅。浓烈的酱油融着肉汁,包裹在菜品之上。讲究直接的触感,吃得爽就好,不用理论。
高手在民间。溥仪的回忆录里写得很清楚,皇帝吃得不怎么样。
大概只有古中国的民间,穷成那样子,才会舍不得浪费那些下水内脏,猪大肠,牛百叶,脑,胃,蹄,甚至是鞭,都得想法设法,费尽心机地做成一道菜。如今最爱吃的部分,也无非一碗蹄花,一盘干煸肥肠。
古代时,盐价如山,炒房不如炒盐价。四川和贵州等地的百姓吃不起盐,干嚼饭肯定是不甘心的。因此发明了泡菜坛子,利用微生物酿出“酸”,比烟味更醇,更辛的好东西。
东北和朝鲜,也因为冷穷,发明了相似的食物。
因此现在吃东西,探店。来到新的城市,先找最老的街区,最好还能看到上个时代的模样。在平静和谐的长街胡同里,拐弯抹角,找到某个看着对头的老店。拉开门,靠门口处坐下,和街坊挤一桌,点店主推荐的特色菜。
活得久了,新鲜的东西,自然会少。但不放去找些连接过去的,你一不注意,它过去了就过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