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读书要精读还是要略读都是方法,要看读书的最终目的。
那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大概是构建自己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读书的过程就是三观构建的过程,或者说三观形成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所以说,三观构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寻找过程,搭建过程,稳态过程。
一,寻找过程
还多人开始读书可能是无心插柳的事,中学期间因为我们基础教育的落实而要求阅读,尤其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这四大名著可能是很多人的启蒙老师。又或者是童话故事,像《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等等这些童书。
后来我们慢慢接触到一些国内外的一些名著,像《人生》《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等,这些小说让我们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感受到了爱恨情仇,但这时候我们是不懂反思的,因为我们涉世未深,好奇心也重,只把这些小说当成了故事书。但同时,我们也逐渐的培养起了读书的爱好或习惯。
当然,大部分人因为阅读量的不够,没有达到量到兴趣这一质的飞跃;或者开始读书时,选的书理解难度太大,例如《百年孤独》类似的书,这些书并不适合开始读书的人,如果强行去读,反而让人丧失兴趣大打折扣;又或者只是被老师家长逼着读书,家长老师又不会引导,结果阅读的兴趣也被抹杀了。
这也就是第一阶段,寻找乐趣的过程,培养兴趣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兴趣,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第一阶段非常重要,任何事情,开始阶段都是极其重要的,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绝对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主张开始慢点读书,少点压力,用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一本书的内容,让我们融入情节中去是最好不过了。
当我们读书量增加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大部分又都忘了,这让人很恼火,最后开始感叹,到底读书是为了啥。
看到书架上曾经读过的书,这些自己辛辛苦苦读的书,难道这些文字只是为了完成从我眼前走过的使命吗?
当我们出现这种困惑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的进入第二阶段,而只有第二阶段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搭建过程
记住,读过的书是会被遗忘的。那既然遗忘,为何还要去读?问题就在这里,我们不断去读,不断去遗忘,这个过程慢慢让我们相信了某种东西,这个东西慢慢稳定下来,凝结成了我们的信念,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那什么时候我们的三观开始形成,大概就是随着阅读量的增多,你发现自己喜欢某一个作家或某几个作家的作品,于是你接下来进入了主题阅读,而不是盲目的进行买书,看书。这个时候,三观框架初成。
三,稳态过程
当你继续看某一主题书,自己又总结了一套不同于书上了解到的思想,并且你把这套思想应用在自己身上,成为指导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个时候,三观稳定也就稳定下来了。
2021年11月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