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推动思维的进化
1,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1.1心智模式的作用
如果把人比作一部复杂的机器,把行为看作这部机器输出的结果的话,心智模式就是驱动机器的底层程序。人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为的改变,还离不开心智模式的有效运转。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每遇到一件事,我们就会有一个想法产生。这些想法看起来散乱无章,但如果把它们汇聚起来,我们就会看到它们是有规律的,比如,有些人想得乐观些,有些人想得悲观些,有些人习惯从外部找原因,有些人习惯从自身找原因;有些人习惯想“问题是什么?”有人习惯想“办法是什么?”这些具有惯性的想法就是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法。
心智模式到底怎样影响我们呢?它在两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智模式的第一个作用是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同样的半杯水,有些人看到的只是半杯水,所以感到焦虑;有些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所以很开心。这就是心智模式的影响,它让我们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解读,并产生不同的情绪。
但是感觉良好的心智模式也不一定是好的心智模式,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最会通过自我安慰让自己感觉良好,显然,罔顾事实,只是一味让自己感觉好还不够。
因为心智模式还有第二个作用,引发行动。
情绪,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积极的思维往往会通过激发有效的行动,来验证它自身的正确性。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自己能应付,就会想各种办法全力以赴。如果这件事情做成了,就会加深“我能应付”的信念—这是一种积极的循环。反之,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可能会拖延、想退路、找借口。最后事情没有完成,会加深“我做不到”的信念—这是一种消极的循环。
如果你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发有效的行动,你感觉再好,那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
1.2,成长型心智模式和防御型型心智模式
根据能否促进我们跟世界的积极互动,心智模式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另一类是消极的防御性心智模式。前者会引发探索和变化,而后者会引发防御和静止。
这两类心智模式的发展,跟人最初的安全感有关。
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如果一个人跟母亲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行军的队伍知道后面有充足的粮草支持,这个人自然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领。
2,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防御型心智模式有三种典型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2.1脆弱的高自尊
能力并不能预测一切。有时候,怎么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很聪明,但很容易因为一点点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我很重,一帆风顺的时候,她们觉得自己很厉害,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无论他们怎么评价自己,都特别关注自己的表现,特别关注别人会怎么看他们,都有很重的“证明自己”的包袱。这种心理状态就叫“脆弱的高自尊”。
是什么让他们在挫折面前变得这么脆弱呢?是僵固型思维。
2.2,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维尔教授,成长型思维和僵固思维的提出者—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极大的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表扬孩子聪明和表扬孩子努力激发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相对固定的,那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观点,而且被夸聪明,他们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这会使他们从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相反,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覆,自然就能把目光转移到努力的本身。
2.3,“就此停止”和“更进一步”
挫折让我们难受,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可是无论什么原因造成升迁失败,生活和工作并不会因此停止,接下来要怎么做,才是供更重要的问题。
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区别,就是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更进一步”。
德韦克可认为,一个有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自己能力不够。而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欢迎挑,因为他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
僵固性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说明自己能力不够,而成长性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他们觉得努力能够激发能力。
2.4,放下自我,与真实世界互动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心态,有僵固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这很容易妨碍我们的学习和进步。
老师说:“如果通过难过会让你记住一些东西,我会这么做。学东西最重要的是要过脑,而不是过心。”。说的是要把批评当做技能的反馈,而不是对自我的评价。
人总是兜兜转转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好像搞清楚这个就能获得成长,所以我们会很在意自己聪不聪明。现在我会觉得,聪明不是我们的特征,而是我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的特性。
如果这种互动方式好—世界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努力解答问题—我们的能力就会在这一问一答中不断成长起来,所谓的自我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如果这种互动方式不好,比如,你觉得世界和他人太危险,这种互动就会中断。我们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己身上,以此来回避世界的挑战。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3,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3.1应该思维的本质
第一种防御型心智模式—僵固型思维—通过维护“我很强”的做形象,阻碍我们发生改变。而应该思维作为第二种典型的防御型心智模式,他的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真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如果现实没有按照头脑中的假设来运行,我们就恨不得弄一张床,把现实改造一番。这就是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分为两种,: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3.2,消极情绪背后的应该思维
乎所有的消极情绪背后,都有应该思维的影子。
3.3,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致
周星驰说过: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可是,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和尊重,这是愿望;可有时候就是有人不喜欢我们,这是现实。现实是不会跟我们讨价还价,即使他让我们不舒服,我们也战胜不了它。就算我们要改变现实,也得承认现实的基础上上想办法。
“必须”和“应该思维”总是相伴相生,必须意味,着只能是这个结果,当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人们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中。
应该思维和愿望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支配着愿望;可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变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失去自主性。
3.4,区分愿望和现实
首先,当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而是想表明他有投入的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外在世界无关,仅和他自己相关。他愿意投入,奉献多少都由他自己决定。但是,他决定不了一件事能否做成。他有很强烈的愿望,想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会迁就愿望,否则就变“成应该思维”
这如果一个人把觉醒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正跟现实怄气。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