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是你感到舒适的状态、模式或者领域。
例如,一个人习惯待着的位置,习惯扮演的角色,习惯相处的人,习惯表现的态度……我们所习惯的一切事物,就构成我们的舒适区。
舒适区最大价值就是让我们感到安全和舒适。例如,一个人喜欢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会觉得舒舒服服。
相反,离开舒适区就可能产生不适。例如,一个人习惯用右手,如果换用左手,可能就会觉得难受。
不过,待在舒适区,舒适归舒适,但容易带来思想上的懒惰,作风上的懈怠,行动上的停滞。
时间一久,我们成长就会停止,小小一块舒适区就成为我们无形的限制。在舒适区待得越久,越不敢走出舒适区,后续更容易陷入危机。
例如,一个高水平打字员,一分钟可以打200多字,留在打字速录领域是很舒适,但随着语音自动转文本技术成熟普及,对打字员需求就越来越低,由此所得到的价值回报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可能完全消失。
舒适区最大问题在于,随着时间推移,外部世界可能不需要你这个舒适区,将你釜底抽薪。
想要拓展舒适区,我们需要区分学习区和恐慌区。学习区和恐慌区都在舒适区之外,只是难度有所不同:学习区难度相对低,超出我们技能水平一些,我们努力之后够得着;恐慌区难度相对大,远超我们技能水平,短时间内无法达成。
例如,对于一个有点社交恐惧的人来说,一个人宅在家里属于舒适区,和一个人私下交流属于学习区,在一群人面前发表观点属于恐慌区。
对于普通学习者而言,恐慌区令人恐慌,舒适区没有挑战,学习区相对合适。
区分这三个区域,我们就可以明确学习策略。为提高适应力,我们要进入学习区,而不是进入恐慌区;等到技能水平提高,原有学习区变成舒适区,原有恐慌区变成学习区,就可以再次拓展舒适区。
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舒适区就会持续扩大,即便部分舒适区外部世界已经不需要,拓展出的舒适区也会让我们有有价值交换空间、有安身立命之本。
值得注意的是,为充分挖掘原有舒适区价值,我们所选的学习区要与舒适区有所关联,而不是毫无关系。
例如,一个在传统媒体领域有经验的人,可以将新媒体作为学习区。这样有利于迁移既有舒适区经验,增强自己竞争优势。
我们既要拓展增量,也要用好存量。只守着存量不找增量,或者不考虑存量找增量,都不是太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