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和时间
有时候会幻想着艺术成就的变革,对于自身来说局限在哪里?有时候突然有些词语跳出来,比如格局、时间这类词汇。那么就此来论述自己的个人感觉,关于格局和时间。
首先是格局,我们面对的世界和社会地域,无形中让我们的格局变的小了,会变得没有普世价值的概念。纵观现在诺贝尔文学奖,艺术奖的获得,大多是全球化视野的作者。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呢?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呢?或者说,我们的写作风格没有全球化视野呢?
我个人的感受就是,首先,我们看的其他语言的作品极少,有的大多都来自于10年前的翻译作品。当然近些年有些出版公司,比如未读,会快速、同步引进国外的文学,近期未读做了一期霍布斯莎士比亚系列书籍,但这样的机构凤毛麟角。纵观我们看的国外文学作品,大多是10年前的东西,对于快速变更的全球化视野来说,已经是很老的了。全世界各地每天都有新的东西产生,价值观也翻天覆地。
作品的翻译速度,体现了我们全球化同步的速度。然而有的人说,我们互联网发达,能接受全球化的信息,但那些信息,不足以支撑信息结构、信息能量,不足以让自己成长起来。转而言之是我们的信息不够精炼。大量信息涌入,肆意获取,反而高质量的信息被淹没。每天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流,如何处理?作为作家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让人深思。
其次是我们自己的地域文化的局限性,所处的地方,形成了单一化的思维逻辑,并不能理解多元化的逻辑前提。作为一名作家,这是可怕的,我们的作家会写很多东西,但都是当下的,自己所处环境的,在这个环境下的作品,只有相同语境的人才能看懂,然而缺乏通过这个语境透射人性的能力。所以缺乏训练的环境作家,能写东西,有感触和体验,然而停留在这个层次的话,只能写到这个层面,同时只能挖掘到一点点,没办法继续深入下去。作家的生命周期也变短了,挖空自己的经历之外,会写不出东西。
时间的邪恶第二个就是时间。
我们传统作者认为人要深挖自己内心和生活世界,然而国外的作者已开始普遍用想象力方法挖掘自己的作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能熟悉一个圈子的时限也是狭隘仓促的,不可避免会面临自己的圈子里的故事被挖掘完。同样也生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个人化的生活,有人会去看吗?如果这个圈子很神秘,那么我想要了解的人会很多,如果这个圈子、个人化的生活不具备大众传播效应,那么我想不太会有人想去了解。
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视点],而非经历。当然相同的、普遍性的事件也会产生共鸣,但它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不具备构成回忆和共鸣效果。传统作者的黄金期,也就10-20年之间,挖掘了个人经历之后,就一片苍白了,俗称掏空了。然通过想象力促成的作品,不仅具备了广阔的视野,也有对生活化细节的摹仿。在国内的学校教育,极为缺乏这样的训练。通过训练把想象力变成一种工具,或变成可以操控、成型的作品。
时间是作家的最大障碍,不仅影响到作家的个人经历,还影响到作家的深度。
市场化运作对于作品是有时间期限的,需要时间来完成。一部作品,需要半年,然而只给3个月的时间。时间在这里会从多个维度,变成邪恶的资本主义的附庸品。
以上内容是我大概能想到的,不是特别成熟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