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我们如何正确思维》我们读了两遍,第一次是疫情期间借助微课平台共读,第二次利用周日下午地毯式共读。相比,第二次共读在赵老师的解读下对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传统的教学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只是教师和父母的目的,而不是孩子的目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警惕,不要让教育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来讲,意义最大的是引导他们正确思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2.能够唤起学生思维的教学才能称为好的教学,如果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都无法正确思维,那么他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他的教学也无法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杜威在《我们如何正确思维》一书中系统的回答了思维是什么?思维为什么?和怎么思维的问题。在杜威眼里,人们认识看似熟悉的思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他在书中并没有先回答思维是什么,反而首先强调思维不是什么。或许更是值得读者借鉴领悟的思维方式。
杜威认为,偶然与随便的想法不是思维;对非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构思)不是思维;立足于非直接感受事物的信念(想当然)不是思维。那么,思维究竟是什么?杜威说,“思维是用心调研而形成的信念。”
为了让读者明白什么是思维,杜威着重提出了综合与分析、具象与抽象、纪律与自由、归纳与演绎4对矛盾,8个概念。
在我看来,这就如同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就需要从他的家人、朋友、甚至敌人(比如盲从)那边了解一番。我突然领悟到,原来思维的家人、朋友和敌人在我的脑海里竟然是一团乱麻。
先从逻辑来说,逻辑是考虑到事件的正反两个方面,以确保更加用心地明确思维过程,然后根据一定的条件指向,让思维得出最正确的信念。
杜威说,“纪律等同于自由,而不是一种强制和约束。遵守纪律等同于逻辑思维训练。”明明是一对矛盾的词汇为什么可以等同呢?
杜威的解释是,纪律是一种智力上的自由,是有效智力的习惯性力量,这种自由不仅不会受到外在行动的阻碍,它能让人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判断,不会受外界信息的干扰,也不会随波逐流。
所以在杜威看来,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外在的享受和顺畅,而是一个人的智力经过锻炼而获得的严谨的思维能力,只有获得了这样的自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人们才能周密思考;在决定要采取某种行动之前,只有考虑到每一个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才能让后续的行动得到保障,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从逻辑那里了解到,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他就不会具备严谨的思维,无法做到思虑周全,如此,他就很有可能让自己因轻率而失败,抑或听天由命,无法掌握自己的行为和命运。
再来看推理,系统推理的过程可以分为归纳和演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运用,完美的体现了思维的双向性。
明明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为什么要相互转化才能达成思考?
杜威强调,一次完整的思维一定会包含这两种运动,即既包含了归纳——一种观察到的或者想到的特殊的思考;也包含了演绎——从一个整体出发,回过来去思考那些具体的事实。
思维的过程就是在推想和已经观察到的事实之间来来回回地运动,在运动之中,让一些原本不相连的细节相互联系,最终构成一次完整的体验,只有如此,才能证明整个思维过程是一次成功的思维。
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并没有真正让这份能力发挥效用,更多的时候,我们思考一件事情只是从一个思维匆匆忙忙地跳跃到另外一个思维,或者从一个点蜻蜓点水地略过,轻易就抵达了另外的点。
在读书的过程中,跟着杜威一起把关联思维的词汇做了一次又一次辨析。而曾经我以为的以为在这次阅读中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纪律和自由不是反义词吗?归纳和演绎为什么要相互转化才能达成思考呢?抽象思维不是比具象思维更高级吗?……会发现综合与分析、具象与抽象、纪律与自由、归纳与演绎有其共同的特点,联系、发展、对立、统一。它们在不断斗争、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推进了思维。
杜威的书写于百年前,而当时的教育现状仍是当下的教育现状,自己对教学困惑与杜威描绘的并无二致,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精读的好书,待慢慢消化,吸收运用于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