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侧肌肉
𧿹展肌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激痛点1.这块肌肉很重要,因为它是足内侧纵弓的主动“调紧装置”,但是很少有人在练习初期就立刻想到这块肌肉。
2.该练习在于使𧿹趾与其他足趾分开(婴儿在开始穿鞋之前很容易做到)。
3.这个练习有时显得难度较大:运动神经的指令不起作用,以及常见关节僵直的情况。
4.我们可以通过被动运动方式进行练习,一只手成环状握住跖骨,防止第1跖骨分开。
5.然后进行“有他人辅助的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为了使练习易于进行,可以从𧿹趾外翻的姿势开始。
𧿹短屈肌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1.𧿹趾撑地,足平放,一定要和第1跖骨头撑地的姿势区分开来。
2.为了将这两者区分清楚,可以有节奏地交替这2种支撑方式。这个运动可以加固足部的三角支架结构。
外侧肌肉的强化
1.可以通过使第5趾屈曲、远离其他4趾及向外侧转动的方式来进行练习,从而强化外侧肌肉。
2.这些运动可以锻炼外侧的固有肌。我们很难将其余固有肌分开来讲,但是可以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练习,这有益于强化整个足外侧纵弓的支撑肌肉,还可以增加足弓的紧张度。
非固有肌
1.根据肌肉的各自功能使其独立得到锻炼,以唤醒每部分肌肉的细微感受,并确保肌肉各自的收缩。
2.通常,一些运动习惯(如走路的习惯方式)使得仅有部分肌肉优先使用,而其他的肌肉长久不参与运动。
胫骨前肌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从足中部内侧开始抬起足,可以看见小腿前面肌肉在收缩。
𧿹长伸肌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其他4趾放松不动,只抬高𧿹趾。
趾长伸肌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1.抬起除了𧿹趾之外的其余4趾。可以进行细分练习:一次分别抬起一趾,按第2趾一第3趾一第4趾一第5趾的顺序。
2.还可以进行交替练习:先抬起𧿹趾,然后抬起其他4趾。
3.进行这些锻炼的时候,需要将身体重量放在后部,也就是足跟。如果身体重量落在足前部,会有产生“爪形趾”的趋势。
4.如果重量分布过于靠后,足部3块伸肌同时收缩来保持平衡,可以看到其肌腱在踝前凸出。
腓骨短肌
提升足外侧缘,也可以将足向外侧半翻转。
腓骨长肌
1.提升足外侧缘,使足中部的底部出现褶皱。
2.这些肌肉对于足外侧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3.当足尖踮立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些肌肉在收缩。
4.或者在单足平衡的时候,可以在小腿外侧面看到肌肉隆起。
5.这2块肌肉参与支撑足外侧纵弓。
6.腓骨长肌还有支撑足中部的功能:如同一根带子穿过足底,向外牵拉。这一功能和胫骨后肌的功能相配合。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𧿹长屈肌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1.使𧿹趾撑地,不要以第1跖骨头作为支撑,也不要抬起它。
2.这块肌肉有利于维持踝、足部的协调性,因为它起于小腿后部,跨越多个关节。
1)收紧胫骨与胖骨构成的扳手状结构。
2)维持距骨后部稳定性(这是唯一一个在距骨上滑动的肌腱)。
3)支撑足内侧纵弓,纵向挤压足中部。
趾长屈肌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使后4个足趾撑地,不紧压也不提升跖骨头,然后依次紧压第2、3、4、5足趾。
胫骨后肌
运动解剖2第二十九讲1.将足弯成“弓形”,不是通过踝关节运动,而是在足中部收缩或放松。
2.如同用一根带子向踝后侧牵拉,使足中部变窄。
踝、足部肌肉的协调性
足部运动的协调性
1.坐下,足平放于地面,抬起足趾,然后放下,增大足底凹陷,使足跟在地上蠕动。通过这种蠕行方式,使足部渐渐远离大腿。然后以同样的蠕行方式逐渐收回足部。
2.在小腿后侧放松时做同样的运动(可以用手检查小腿后侧是否柔软)。此运动主要锻炼足固有肌。
3.还可以不通过足趾进行蠕行,而是通过足跟和跖骨头做同样的练习。此动作主要锻炼足中部的支撑肌肉。
4.坐下,双足相对,足跟下部相靠,调整双足的足趾,使其互相贴合,然后将2个跖骨头靠拢。注意始终保持脚底的足弓凹陷。
足、踝的运动
足背屈、跖屈
1.平衡感较差的人,开始运动时最好采用坐姿,弯曲一侧膝关节。
2.足背屈。一次抬起一只足,保持足跟着地的同时尽可能使足抬高,然后将足平放。
3.双手可以放在膝部下方感受足部提肌的收缩。
4.跖屈。足趾着地,以非常缓慢的节奏使足跟、足中部、跖骨头渐次离开地面,尽可能抬高足跟。双手撑在身后。
5.然后,双足同时进行上述运动,确保双足的运动幅度保持一致。
6.加入下肢保持并拢的动作要求:时刻保持双足内侧缘、双踝内侧和双膝内侧紧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