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夫在一起的十八年中,婆婆瘫痪在床十年多,其他七年多的时间里,有两三年帮我带孩子,真正在一起朝夕相处的时间,不算太多。(瘫痪期间,六个子女轮流照顾)
很多认识婆婆的人,对她一致的评价就是“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的确如此,婆婆中年丧夫,四十八岁开始守寡,公公去世的时候,(心肌梗塞,突然离开),只有大姐,二姐刚结婚不,还有四个子女在她一手操办下,一一成家。
我第一次见到婆婆的时候,她已经六十多岁了(前夫是她最小的孩子),婆婆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强,对前夫与儿子很是疼爱,对我也像女儿一样。
婆婆年轻的时候,脾气暴躁,心高气傲,与公公经常发生战争,打架是常有的事,人高马大的婆婆经常被同样人高马大的公公打个半死,公公是乡村医生,经常在外面,即使很少回来,家里也是战火不断。
婆婆一个人不仅要干所有的农活,还要照顾七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哥同父异母),加上性格急躁,对孩子们也没有耐心,对孩子们大打出手是常有的事。
六个子女聚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谈起的就是小时候如何被婆婆暴打的经历,听说二姐因为说错一句话,被婆婆打的钻进床底下,不敢出来,最后逃到了商丘的大哥家才算完事,说是如果不走,就要被婆婆打死。
还有一次,二哥因为偷吃了给前夫准备的洛馍,被婆婆发现后,一巴掌打的背了气,好久才缓过来。
婆婆的暴脾气是出了名的,这也让中年丧夫的她在农村,没人敢惹。同时对几个子女也留下了不少的心理阴影(每个孩子心脏都有问题,身边要经常带着速效救心丸),有人说是因为遗传公公,我以为是幼年经历产生的恐惧感所致。
婆婆皮肤白皙,眼睛很大,用人高马大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性格开朗,口才极好,讲起一件事来绘声绘色,脑子反应很快,做事情干脆利落,与我母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
除了脾气暴躁之外,婆婆的优点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在照顾我儿子的时候,那是真正的尽心尽责,疼爱不已。我在准备读研的那一年里,婆婆还跟着我在大学宿舍住了几个月,给了我很大支持。
二零一八年九月,儿子四岁多,刚上幼儿园中班,我需要离职读研,没办法带他,给婆婆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接送儿子上学(前夫在老家干诊所),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
那时的婆婆已经七十岁了,但依然手脚麻利,没想到的是,那年十一月份,婆婆因为高血压,得了脑梗塞,从此便瘫痪在床。
回忆与婆婆在一起的这些年里,我是满怀感恩的,所以尽管与前夫分开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探望她,送她最后一程。
在最近的这两年里,随着我不断的觉知与成长,越来越认识到家族系统与家风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与作用。
有了这个认识后,对前夫的态度也改变了很多(以前对他曾有过多的不满,指责与挑剔),让青春期的儿子对他也颇有微词。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的书,已经买了几年了,还没来得及仔细翻看,但有一个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对家排很有研究,每次听她讲到那些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家排故事,都很受触动与启发。
我明白,在儿子成长的背后,站着他一长串的家族成员,必须学会尊重与接纳他的家族系统中的每个人,尤其是他的父亲,这样,他才能带着爱与感恩走的更远。
随着我意识的觉醒,现在的儿子比两年前,变得更有力量,也更加开朗了,我也因此赢得了儿子更多的信任,爱与敬重。
只有孩子与家族的每个成员建立连接,他才能获得更多成长的支持力量,走的更远。母亲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接纳父亲的每个家庭成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