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作者: FanlyLee | 来源:发表于2020-11-25 17:16 被阅读0次

    信息从记忆中流下来,而不是从眼睛中流上来。-史蒂芬・平克


    我们的老读者朋友可能已经发现,这篇文章似乎有点眼熟。是的,微信公众号刚开始推出“付费阅读”功能时,L小姐为了搞清楚后台运行机制,用两篇文章进行了测试。

    L小姐最近体力严重透支,我想她已经进入到无法平衡与切换角色的状态。之前在这篇文章《人格分裂的正常人是如何练就的》阐述过这两种状态之间的矛盾。

    写作,需要极度专注。然而,最近高负荷的工作让她无法抽离、安静地思考。非常抱歉,本周写不出东西!就把先前的付费文章打开,供大家阅读。(原文发表于2020年5月18日)

    如果说《不同经济体下,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沟通难的问题,那我们今天从心理学角度说说。

    01

    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这次疫情,发展到今天,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了解与审视。不论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也好,还是人们看待一件事情的逻辑,已经与科学毫无关系,更多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与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产生严重的冲突,很多人接受不了,也不想接受。

    有谁可以想象,一直受人敬重的比尔·盖茨,这段时间,美国示威者高喊 “逮捕比尔·盖茨”。荒谬吗?极其!就是因为,比尔·盖茨呼吁美国关闭所有公共设施抗疫。此前,盖茨基金会捐款2.5亿美元用于疫苗研发,此举被诬陷 “试图通过疫苗控制世界”。

    瞬间,思维飘回到职场,在一个官僚体系里面,不管你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极致,总有人会跳出来 “找麻烦”,也不管 “找麻烦” 的这个人自己做的一塌糊涂。你会被质疑:是否成本最低;是否利润最大;是否效率最高;你能想到或是想不到的种种问题。即便以上答案全部是YES,也不见得可以逃脱这个魔咒。

    生物学宣告了,人一定会进行战争

    《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指出,人类并没有一种 “战争本能” 或是一个 “暴力的脑”,但人类也并不一定有一个爱好和平的本能或非暴力的大脑。

    02

    这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在人类存在时期的99%的光阴里,人们都身在采集狩猎时代,在一小群游牧部落中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我们的大脑所适应的是那种消失已久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全新的农业和工业文明,更不要说信息化文明了

    我们的大脑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机制,就是为了维持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稳定”,是大脑追求的终极目标,没有哪一颗大脑喜欢活在混沌与挑战中。所以,不难理解,“自我颠覆” 在这个时代非常重要,但没有多少人能做到,甚至很多人不愿意尝试。因为这样做很痛苦,这是违背大脑自然设计原理的,这么做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我否定。

    原始狩猎时代,人对自然界的反应要异常灵敏,长期的经验告诉他们,什么时候适合捕猎?去哪里?用什么方式?他们的大脑已经产生这一套稳定的机制,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法宝。假如不依据经验,今天一个创意、明天一个任性,那他们可能分分钟成为猎物的一顿美食。

    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都是从远古时代进化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有些依然适用,有些已经不适用了。

    关于女性妊娠期间晨吐的现象,科学界也给出过很多解释,但最吸引我的,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

    通常来说,呕吐是针对食入毒质的一种保护,在有毒的食物还没有造成太多伤害之前,就把它从胃中吐出来,而我们对类似食物的胃口在后来也有所下降。

    天然食品未必就健康,作为生物,它也不想被吃掉。既然不能通过行为来保护自己,只好求助化学装备了。绝大多数植物都在它们的组织中进化出许多种毒素:杀虫剂、驱虫剂、刺激剂、麻醉剂、毒药以及其他一些扔到食草动物齿轮里的沙子。

    食草动物反过来也进化出反防卫装置,比如用来解毒的肝脏和能感受到苦味的味觉,用来阻止进一步消化它们的欲望。但通常的防御措施可能还不足以保护一个弱小的胚胎。

    生物学家玛姬·普洛菲特(Margie Profet)综合分析了数百项研究,分析结果支持了她的假设,篇幅较长,这里摘取其中几点:1)靠采摘觅食的人们(应该包括我们的祖先)摄取植物毒质的风险会更高,因为他们吃的是野生植物而不是专门种植的可口庄稼;2)有严重孕期呕吐的孕妇流产的可能性会更小;3)有严重孕期呕吐的孕妇生出先天畸形儿的可能性更小。

    03

    片面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人们判断所有事物的理论依据来自哪里?自我知识储备,说信息更确切些。

    什么是信息?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1948年,数学家香农在题为 “通讯的数学理论” 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创建一切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单位是信息。

    大脑会直接调取原本就储存好的信息,来应对各种扑面而来的问题,如果大脑中还没有这些信息,或者与原来的信息不匹配时,就会出现混乱,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认知失调”。

    简单可以理解成计算机系统,不同格式之间的不兼容。

    什么是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两点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

    04

    接受新事物是有成本的

    知识的成本。科学研究是昂贵的活动。史蒂芬・平克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他对自己以前烘烤的面包不太满意,因为它太干也太蓬松了。所以他加了水、减少了酵母并降低了温度。但他一直不知道这些措施中哪一个起了作用。

    像科学家都知道的那样,合适的程度已在一个析因设计中尝试了所有8种逻辑组合:更多的水、相同的酵母、相同的温度;更多的水、更多的酵母、相同的温度;更多的水、相同的酵母、更低的温度;等等。

    但这个实验会花8天的时间,如果每个因子测两个增量将花27天,如果想测3个增量就会花64天,而且还需要一个笔记本和一个计算器。

    另一个关于蚂蚁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蚂蚁是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具有社会性的3大要素:1)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2)具明确的劳动分工;3)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不排除个别情况),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其中,明确的分工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有一个工种的蚂蚁,它们是负责清理洞穴的。有趣的是,这个巡视并清理的工作,是每天早上固定时间去完成的。在这个固定时间段内,如果它们发现垃圾,就会及时把垃圾搬出洞外,保持洞穴内的畅通与整洁。

    那么,尝试在下午的时候,人为地丢些垃圾在洞穴,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结果,令人惊讶。这些负责清理垃圾的蚂蚁们,根本无视垃圾的存在,像是没有看见,直到第二天早上固定的时间,才会去清理。

    这项实验表明,蚂蚁的大脑工作系统是被设计好的,过了工作时间,它们的感知系统就会自动关闭。

    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节约能量。对于动物界来说,觅食常常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科学饮食、保持体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它们的感知系统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势必要消耗很多能量,就需要再次进食,然而,这是奢侈的。

    05

    近似偏执的自我保护

    你说我是错的,那么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很有逻辑?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大脑可不会这么理智,它有时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即便你摆事实、讲道理,所有的依据都证明你是对的,接收者如果不想接受,一切枉然。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

    还记得L小姐书·读书俱乐部,上期嘉宾牛彼得的分享吗?

    关于改变的三个启发:1)看似抗拒,实则迷惑;2)人们很难理解并认同笼统的建议;3)想说服别人做出改变,要给出具体的、明确的指示。

    虽然骑象人手持缰绳,在力量的对抗中,胜利的永远是大象。人的行为顺序并不是分析、思考、改变,而是看到、感受到、改变。

    改变背后需要情感和情绪上的支持。抗拒的情绪,带来的是倦怠。积极的情绪更容易激励大象。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会被他人的行为感染。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的大象会跟随其他同伴的脚步。

    哈佛医学院Nicholas Christakis博士对12,067个人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调研,发现当一个人变胖,亲密朋友肥胖的几率增加了三倍。这不仅仅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的行为标准来自对关系紧密的群体。

    所以在说服个体的时候,直接晓之以理,可能收效甚微。这个时候如果沟通策略是 “大家都做了”,更容易让人形成改变的习惯。

    06

    本质依然要回归到教育

    最近,在L小姐书·读书俱乐部为大家颂读《学记》,其中第十一段是这样的: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学生容易产生四种过失,教师必须了解。人们学习时,有的失于贪婪求多,有的失于孤陋寡闻,有的失于肤浅而不知深究,有的失于自以为是而固步自封。这四项过失的产生,各自的心理是不同的。教师必须知道他们的心理,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让学生发挥所长,并纠正他们的过失。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祖宗们在那个年代就深知,学生产生过失是有其原因的,而且不同错误的心理是不同的,即便在当时并没有 “心理学” 一说。

    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思考,教育要回归本质。同样,也对学习者提出了建议,了解自己,放下偏见。

    -THE END-

    L小姐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bn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