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早知今日事》
历史分析和布局分析是必需的智力训练,通过摸索培养格局感。格局感确定后,材料就会变得毫无关系。
刘仲敬以沈志华(近现代史专家)及其作品为例,论证以上观点。刘仲敬说:“如果沈志华错了,那不是因为他需要更多的档案(沈志华甚至使用前苏档案及共产国际的解密资料),而是因为他根据错误的先入之见使用材料。他(沈志华)预先一口咬定:苏联、朝鲜是彼此独立的民族国家和政治实体,如果自己高兴就能单独跟美国人妥协;美国外交家是一群现实主义者,如果高兴就能承认东亚各共产主义集团。任何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人都心里明白,这些前提纯属扯淡。他的书主要就是证明:没有任何史料能够禁得起明知故犯的诱导性诠释。诱导的目标不是增加外行读者的理解力,而是为了说服他们忘记自己的真实处境。”
“权力斗争以法统为借口进行,就是法统胜利的最佳证明;而权力斗争不再以法统为借口进行,就是法统统失败的最佳证明。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斗争必须以儒家道义为借口,甚至必须为此牺牲和掩饰原有的白莲教信仰,这就是儒家正统的胜利。如果朱元璋敢于理直气壮地宣布白莲教的胜利,或是宣称朝廷理应依靠不受任何限制的暴力统治,那就证意味着无论儒家正统是否应该灭亡,事实上已经灭亡。
如果段祺瑞执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都自称自己是废除法统的革命政府,那么法统和民国就已经失败了。”(刘仲敬《秩序之流混沌之海》(《从华夏到中国》序)
所谓“读史早知今日事”,就是指掌握(历史)模式和格局的能力。刘仲敬认为,这种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陈寅恪明显就有这种能力。“唐(国府)亡于黄巢(内战),祸基于桂林(满蒙危机和中日战争)”,就是讲这种格局的相似性。“谁结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花门久已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陈寅恪诗)。”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布局和蒋介石联俄抗日的布局有区别吗?章太炎、蒋廷黼、胡适和汪兆铭早在开战前就已经知道下场是什么,后三人都警告过蒋介石,但蒋介石有多少替代策略呢?即使有,数量也是屈指可数。(刘仲敬《读史早知今日事》(《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