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读书笔记(4)

作者: 颜黙 | 来源:发表于2019-05-13 13:02 被阅读25次

蒙田先生在《论父慈子爱》一文讲:“作为一个父亲,应该以自己具有的美德和拥有的本领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致敬,以自己的宽容、仁慈、友好和善良赢得孩子的爱戴。贵重的物质即使被烧成灰烬仍然是有价值的;高尚人士的遗骸和遗物,人们是一向十分尊重。一个一生充满光环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会衰朽,他们依旧会受到人们的增加尊敬,尤其是子孙后代的尊敬。”

蒙田认为,作为父亲应该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用美德、理性和智慧塑造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精神独立的人。

我以为,作为父亲仅仅完成孩子的生命的“塑造”是远远不够的。生命的“塑造”仅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是完整的人生的一部分,还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塑造”。

《蒙田随笔》读书笔记(4)

换句话说,就是要完成孩子的生、养、育三个环节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这里的“生”是指生命的诞生,“养”是指生活的存在,“育”更多是指对孩子知识的教育、思想的培育和行为的培植。否则的话,作为父亲是没有完全尽责的。如此成长的孩子也是不健全的,尤其在思想和人格的塑造上是不健全的。

正如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倘若现在的父母并没有将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交给子女,又不遇意外的事,子女便当然健康,总算已经达到了继续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责任还没有完,因为生命虽然继续了,却是停顿不得,所以还必须教这生命去发展。”

《蒙田随笔》读书笔记(4)

鲁迅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发展”,正是人类天性的爱,一种无我的爱。这种爱,应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给予充分理解。我以为,理解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不能理解,按照自己的想法蛮做,就会有碍于孩子心灵的成长和思想的塑造。二是给予充分的指导。因为社会在发展,时势在变化,不能用上代人的成长模式去培养新一代的人,长者应该是指导者,而不是命令者。三是充分解放。鲁迅把孩子定义为“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既已分立,就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该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就要求父母以解放的思想教育孩子。

鲁迅先生的主张与蒙田先生的思想一脉相承,不谋而合。他们的思想要义是,通过对孩子知识的教育、生命的养育、思想的培育,把孩子塑造为一个心灵自由、精神独立的人,成为一个人类生命和思想的延续者、进化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田随笔》读书笔记(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nc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