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认为,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教师的力量。
当下,教师队伍的普遍现状是作为“匠人”的一面的教学技术,水平还不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然而,学界对“教学技术化”“技术主义”现象的批判,致使“理念泛滥”、“技术沦落”。
虽不能倡言“技术至上”,但教学技术是将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操作上的关键所在。
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需要经过学习理解、认同内化、创新生成、外化实践等环节,但因为缺乏相应的教学技术,大多数教师在课改过程中只停留在了第一步。当后面几步走不通时,教师就可能回过头质疑教学理念的可行性,即当教师通过实践证明了理念是行得通的、在技术上是可以达到的,他才会在心底认可这一理念,否则这种认可就是不稳定的、停留在表层的。
“学习”是一种对话性实践。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并不是基于知识的传递与解释的理解与习得,而是学生借助知识的运用,展开思考与探究的活动。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借助知识的意义功能的运用,来构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教学理念相对确定的情况下,教师个人的教学技术可以说是决定最终教学实践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提问是课堂上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技术,好的教师往往能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但如果提问的技巧不到位,就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孔子成功地应用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论语》一书可见,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用问答形式进行的。其弟子颜渊对自己老师的提问引导很称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提问引起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引导学习心智、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帮助学生学习——提示重点、组织教材内容、强化记忆、扩展学习范围、诊断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召唤学习行为、促进人际活动,评价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成就以分析其弱点、搜集评价材料以检查教学目标达成度,引发反馈运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广度、提高思考层次,维持教学秩序。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要有明确目标,要有问的价值,要有总体设计,要选准突破口,要由浅入深、难易适度,要给思考时间,要注意最佳角度,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容上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要讲究问的艺术,要善于抓思维过程,要掌握问的时机,要注意提问对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刻性、逻辑性、辐射性、凝聚性、创造性、启发性)。
候答时间不宜过短,不重述问题,指名普遍。
理答要注意倾听,给予鼓励,匡补探究,归纳答案。
教师的提问,必须关注学生的回答是怎样的:改变视点的提问,引进别的假定的提问,举出例子的提问,思考案例的提问,抽丝剥茧的提问,揭示矛盾的提问,提示疑虑的提问,变化条件的提问……课堂教学的展开就是以这种提问作为契机而产生,指向目标达成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才得以开始与深化。
最重要的是,提问是知识的种子,我们不是要“教会回答”,而是“教会提问”。
所以,我们要重拾教学技术。(18.10.31《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