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恩的心文海拾贝天空之城
《大山里的兵》之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泸水084

《大山里的兵》之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泸水084

作者: 3a04d4c8f8b6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06:22 被阅读446次
载歌载舞的泸水市民

自片马事件抗英、滇西抗战、怒江(泸水)和平解放以来,泸水五大土司衙门做出积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经历过近半个世纪风雨飘摇之后的泸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彻底解放,人们终于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边陲山城逐年繁荣昌盛。

六库土司衙门抗英保家卫国①

为了收复片马,六库老土司段浩②向云贵总督李经义电告英军占领片马,他被清政府任命为腾(冲)永(昌)云(龙)泸(水)等属乡兵事务所所长,督练乡兵。清政府下令逮捕“守土失职”的登埂土司段浍入狱,命泸水等地各土司守土抗敌。泸水六库等五土司积极响应,组织起一支以土司兵为骨干的司属土练武装队伍,人数共400余人,号称“弓弩队”。

宣统三年(1911年)一月,正值片马丫口冰雪消融之时,“弓弩队”在六库老土司段浩亲自率兵(指挥),将400余人平均分为二队向片马进击,南路由片马丫口强行佯攻,北路由称戛自八丫口穿插迂回片马。

片马丫口为通向片马的主要通道,位于海拔3700~3800米的两个高地之间,地势十分险要。英军占领这里后,已在两高地上构筑了防御工事。南路进攻丫口英军的200余名“弓弩队”在六库土司段浩率领下,由古炭河直插片马丫口。但因英军早有准备,队伍刚进入丫口就被强大的火力封住了通路。段浩机智地指挥“弓弩队”由丫口两翼,利用森林向敌阵地迂回。不料英兵大队人马已全部进入丫口阵地,当“弓弩队”向敌发起冲锋时,被英军集中火力射击,当即伤亡练丁数名。“弓弩队”顽强地用火枪和弩箭反击敌人,但因火器明显落后于敌人,并且敌已据险扼守,“弓弩队”终不能取胜,段浩迫不得已,下令全部撤退,进攻丫口失利。次日凌晨,段浩友军率兵攀上称戛自八丫口。与此同时,英军巡逻队军官吾库爬抵丫口。段浩等率先指挥“弓弩队”占领丫口阵地,张弓射敌,射中英巡逻队军官眼睛,在这突然袭击面前,英巡逻队撤离阵地向山下逃跑。“弓弩队”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将英军巡逻队赶回了巴吾库营地。后来,突入片马的“弓弩队”与原在这里坚持斗争的蓑衣队汇合,他们积极利用夜幕和地形,不断用夜袭、断水、投毒等方法骚扰敌人。使英军处处受敌,不得不退守军营。

英军的侵略行径在遭到清政府抗议和世界舆论谴责,同时在片马又遭段浩等人的反抗,处处被动挨打,英军不得不在3月份撤出片马,并在 1911年4月10日,照会清政府,正式承认片马、古浪、岗房等地为中国领土。

泸水土司衙门抗日促解放③

1942年年初至5月,大批缅甸华侨难民相继渡过泸水逃回祖国内地。段浩领着儿子段承经、段清华,在六库成立了“临时难民接待站”,自己以身作则,拿出大量谷米钱财,发动土司、土舍以及富户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热情接待从缅甸遣退回国的远征军官兵及华侨难民,迎入国门。段浩父子为难民提供免费吃住,并资助少量盘缠,资助他们撤回内地;五六月份接待站还承担了接应撤退远征军的任务,10个渡口的竹筏和小船最多时一天渡过1000人。仅是段清华接待的官兵即有三四百人,难民难以数计。

在段浩等爱国土司的垂范下,各族绅民踊跃捐粮献金,在各交通要道、江岸渡口接待,供水供食,并发放少量的路费。远征军96师3000余人由缅甸经福贡、碧江设桥渡江,撤回内地;第5军200师将士几百人由腾北、片马撤入到达六库渡江,戴安澜将军的灵柩也由腾冲迎送到泸水,经栗柴坝怒江渡口渡江归来。副师长黄翔率队经过泸水,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帮助。

除第5、第6军将士外,还接济收容了大批缅甸华侨难民。国难当头,缅甸失利,段浩等人的泸水“临时难民接待站”为风尘仆仆的祖国亲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同胞的温暖。

1942年5月19日,日本侵略军100余人,从腾冲越过高黎贡山,窜犯怒江,追击自缅甸撤回国内的中国远征军部队。日军窜至上江镇栗柴坝西岸渡口时,发现远征军已经东渡,渡口被严密封锁,只有未及过渡的300余人缅甸华侨难民和腾冲、龙陵难民滞留在渡口。日军不能东渡,恼羞成怒,兽性大发,竟于光天化日之下,首先对妇女难民进行集体强奸,然后架起机枪对手无寸铁的难民进行疯狂屠杀,除少数脱险外,290多位难民惨遭杀害,这就是日寇窜入怒江第一天就犯下的滔天罪行。段浩的土司衙门也遭到了炮击。他高举起爱国的旗帜、拿出血本要同日本鬼子战斗。

栗柴坝惨案发生后,78岁任抗日少将司令段浩为代表的泸水爱国土司和各族人民准备举旗抗日,与抗日军队并肩作战。

1942年5月,腾冲、龙陵等地失陷后,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奉命西征,同第11集团军战区总司令宋希濂将军共同商议滇西抗日战事。随后,李根源发表了主张抗战的《告滇西父老书》。泸水民众积极响应李根源的号召,各副县级设治局长和众土司当即向李根源致电,愿同仇敌忾保乡保国。第11集团军以转国民党中央军委致滇西各司官的专电,要求各司官“深明大义,当能一心一德,与国家共休戚,与疆土共存亡,协助国家,努力作战”,泸水各族人民对此也作了积极响应。当时,段浩正生病,他派了练地土司代办杨子亮,孙婿、鲁掌土司的胞弟茶继周等人,前往大理第11集团军战区司令部请示泸水抗日事宜。宋希濂总司令和李根源监察使亲自接见了杨子亮、茶继周等人,派第5军运输13团上校团长谢晋生带100多远征军同杨子亮、茶继周等一起到了六库,同段浩共商泸水抗日事宜,决定组织民众游击自卫队伍,开展军民协力作战。

1942年8月初,经第11集团军司令部批准,在六库成立了“福(贡)碧(江)泸(水)练(地)民众自卫支队”。老土司段浩应命毅然出山,任民众自卫支队少将司令,统领地方武装配合抗日军队抗击日寇。

在六库成立的民众自卫队的副司令由谢晋生上校担任,第一游击大队由白族土司(镇长)、段浩儿子段承经任大队长,负责六库防务;第二游击大队由白族土司段承功任大队长,负责鲁掌防务;第三游击大队由彝族土司茶光周任大队长,负责老窝防务;第四游击大队由白族土司杨子亮任大队长,负责练地防务。

全自卫队的人员达700余人,其中400多人为当地少数民族子弟,使用武器大多为步枪、长矛、大刀、弓弩等,另有几支机枪、冲锋枪和手枪。

福碧泸练自卫支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作战,为抗日部队筹集粮秣、运输支前等。

1943年9月,为了保证六库渡口的江防,11集团军派预备2师第五团李颐部到六库加强江防,李颐团1500人星夜赶来,一时间军需粮秣接济不上。段浩决定将石索、瓦戛、瓦多罗三个乡的六库积谷100多石(约4万多斤),开仓支援部队。组织动员各乡群众全力投入粮食加工。各族群众不分昼夜,利用碾、碓加工成米,背运到六库和斋房给部队。

随着部队进驻数量的增加,粮食、马料、蔬菜、肉食等副食品供应紧张,为了保证部队供给,段浩还相继成立了泸水军民合作站、西区军民联合办事处、称戛、老窝、鲁掌、六库军民联合办事站等机构,主要负责募集采买驻军的粮秣、猪鸡、油脂、副食、马草、马料及各项夫役等任务。老窝土司辖区除将两仓积谷共500多石供应战军外,又征派了十几万斤军米、十几万斤马料、十几万斤马草、5匹骡马、400多头肥猪,其它鸡禽副食难以数计。老窝当时属云龙县,接待和支前任务特别重,家家驻扎部队,户户出动运输,连妇女也不例外。从保山瓦窑到片马的运输线几乎全在高山和深谷的崎岖小道上穿行,既有江岸酷暑地带,又有高山雪原及原始森林,条件极为艰苦,加上战时供给困难,缺医少药,饥饿、劳累和时疫使不少民工倒在运输途中。两年中老窝区共有100多民工死亡。

泸水各族人民起早贪黑,不分阴晴风雨,历经艰难,保证作战部队的正常需要,另外还组织担架队救护伤员和便衣队负责侦探、向导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反攻期间为支前运输就有338人为国捐躯。从1942年9月到1944年3月,段浩的自卫支队和各族人民为部队运输粮秣和军需物资,人背马驮达200万斤。在1942年9月前几个月中,六库、鲁掌、登埂、卯照、大兴地五个地方,出民夫4000余人,支援积谷3000余石,粮1000余石,柴薪16万斤,草料6万斤。

1944年2月,反攻片马之战,段浩的支队承担赶修人马驿道的任务,动员组织了近1000人的修路民工,经过三个月的奋战,修通了从称戛的河尼密,经过排巴、怒扒托王、王马米、拿那米、水扒卡到尺别哥垭口的通道。部队进攻时,登上3000多米的雪山垭口为部队破雪开路,经过10多天的艰苦奋斗,掘冰挖雪,为谢晋生等部队反攻片马、收复失地作出了贡献。

怒江渡江大反攻开始,第54军198师5400名官兵从栗柴坝、孙竹渡口渡江,段浩组织100多名水手运送部队。在怒江各渡口,组织民众造船筏,泸水境内有10个渡口,每个渡口设置竹筏2至8个,计35个;较大的渡口制造可容100人的船,计11艘。每个渡口配备水手4名以上,栗柴坝渡口配设45名,共配备193名。从1943年到大反攻一年多时间里,划归江防部指挥使用。

以段浩为首的自卫支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参与了在怒江北段的游击战争和反攻时期的所有军事行动。1943年10月,马掌河包围战,有自卫队派遣的茶板发扒渡江侦察,为预2师提供了情报。片马反攻战和怒江大反攻,自卫队组织便衣队深入敌后进行侦察,收集情报。第三大队茶光周以从大理干训团毕业回来的茶兴周等5人为骨干,组织了30多人的便衣队,化装进入敌占区,为腾龙大反攻搜集提供了重要的情报。

1944年5月的反击战惨烈之极,敌我双方死伤都十分惨重。但是,军民同仇敌忾,经过猛烈的进攻,顽强的战斗,不可一世的日军终于被赶出了怒江西岸。

和平解放泸水④

由于抗英抗日胜利后,为泸水和平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

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怒江各族人民进行解放运动。当时,全国的形势: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80万,其中野战军149万,而国民党军队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同年9月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统治呈土崩瓦解之势。全省形势:云南地下党积极组织武装斗争,解放了师宗、广南等县城,在18个县建立了武装斗争据点,建立了滇东弥泸、开广、罗盘根据地和滇南根据地,成立了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云南人民自卫军等党领导的地方人民武装力量,准备迎接全国解放。深受压迫的怒江各族人民虽然地处边疆,这时候也听到了全国就要解放的消息,盼望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热情高涨,盼望翻身解放的愿望十分迫切。

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共滇西工委及时组织领导了解放怒江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工作。大致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成功组织通兰暴动,建立人民武装,为和平解放怒江打下基础。通兰地区是兰坪县和剑川县的结合部,历史上简称“通兰”,也称“兰州”,包括当时兰坪县的通甸镇、上兰乡(后来划入剑川)和剑川县的马登镇,是内地通往兰坪县的门户。1948年的通兰地区,在国民党地方政府为内战需要,加紧征兵、征粮、征税的疯狂搜刮下,已经是民不聊生,加上发生了7级大地震,国民党地方政府对灾民不闻不问,这里的百姓生活更是饥寒交迫,对国民党地方政府极为不满。中共滇西工委抓住这一特殊的条件,把开展通兰地区武装斗争工作作为解放滇西地区的突破口。一方面先期派李铸宏同志到通兰地区积极组织开展救助灾民、发动群众工作,另一方面于8月份派遣工委委员王北光同志到这一地区组建中共通兰特委,以便全面领导群众展开武装斗争。王北光和李铸宏以教书为掩护,发动并组织了进步青年、农民建立“民青”组织和“农抗会”,开展“反三征”斗争,同时,还把统战工作做到了敌人内部,策反了少数国民党乡镇自卫队成员,为武装暴动做好内应。中共通兰特委组织的通兰暴动于1949年4月底5月初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在4月27日实现了马登镇的“枪换肩”,就是借助剑川县“4·2”暴动胜利的声势迫使马登镇镇长同意交出自卫队全部枪支,把本来扛在反动自卫队队员肩膀上的枪,换过来扛在了中共通兰特委领导下的“农抗会”会员的肩膀上;其次是在5月1日成功组织通甸武装暴动,中共通兰特委领导“民青”、“农抗会”成员300余人携带部分武器,包围了镇公所,在内应协助下,缴了反动自卫队的枪,抓获了国民党的县参议员及镇长;第三是在5月2日深夜攻打驻扎上兰乡的通兰联防大队取得胜利,中共通兰特委组织“农抗会”成员44人,枪30余支,统一佩戴“卫”字白袖章,也是在内应协助下,包围了通兰联防大队,通过鸣枪、吹冲锋号、四面喊“缴枪不杀”的围困方式,瓦解了通兰联防大队战斗力,逼迫其缴械投降。5月4日,中共通兰特委将参加通兰暴动的队员300余人、缴获的150余支步枪组织起来,在马登镇成立了通兰人民自卫大队,王北光任总指挥。大队下辖三个中队:通甸为第一中队,上兰为第二中队,马登为第三中队。通甸中队100多名队员全部都是通甸人民子弟,这是党领导下在怒江州本土建立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1949年6月,通兰人民自卫大队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二支队,通甸中队成为二支队的第一大队主力;1949年9月,二支队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三十三团,以通甸中队为主的二支队第一大队变成了三十三团的一营;1950年,三十三团进入保山后并入三十一团,建制和番号取消,一营的干部转入地方工作,在怒江州本土发展起来的这支人民武装力量的使命也随之结束。

通兰暴动的胜利拉开了解放怒江各县的序幕。通兰人民自卫大队的建立不仅奠定了解放怒江乃至滇西北地区的武装基础,而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部队干部,兰坪县因此有几百人参加革命队伍,成为推动滇西解放和建设地方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步是共产党领导采取武装包围、和平谈判的方式,推进怒江的和平解放。1949年5月,全国革命形势:解放战争进入向全国进军的最后阶段,毛泽东、朱德已经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全面展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获得解放,国民党的反动政权被摧毁,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向中南、东南、西北、西南胜利挺进,全国解放已经指日可待。全省革命形势是:云南各地的党组织领导暴动、建立地方人民武装的斗争风起云涌,已经有几十个县获得解放,建立起了几十支地方人民武装力量,形成了滇东南、思普、滇南、滇东北、滇中、滇西北、滇西、滇北等大片游击根据地。全国、全省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极大地震慑了怒江地区各县国民党政府及武装,迫使他们不敢抵抗,纷纷寻求退路,为怒江的和平解放营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因此,从兰坪首先解放到泸水最后解放,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怒江州的全境解放,真可谓是势如破竹。各县和平解放的简单经过是这样的:1950年1月13日,中共怒江特委派工作队到泸水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协议,召开了各族各界代表大会,成立临时政务委员会,宣布泸水和平解放。

1950年1月泸水和平解放,全县由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泸水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全县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优良、全民站在新的起点上,脱贫摘帽奔小康,努力把泸水打造成世界旅游胜地和令人向往的世界傈僳族文化中心,奋力书写泸水发展史。

注:

(、(参考文章《七十八岁仍率兵抗日的怒江土司》  刊发于《中华魂》  赖晨

(段浩(1865—1947),字镜湖,别号泸溪居士。白族,泸水六库人。1875年袭父职,为六库第13代土司,1933年卸职。曾留学日本,为中华同盟会成员。1910年被委任为腾(冲)永(昌)云(龙)泸(水)等属乡兵事务所所长,督练乡兵,防止边患。1918年任云南省议会第二届土司候补特派员。1942年日寇越过高黎贡山进犯怒江,年近八旬的段浩仍带领儿孙慰问资助回国华侨和难民。后应国民党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和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之邀,出任福(贡)碧(江)泸(水)练(地)民众自卫支队少将司令,1946年任泸水参议会会长。

④参考文章《怒江的和平解放》 中共怒江州委党史研究室  刘宗强


上一篇《大山里的兵》之我们的好战友军犬083

相关文章

  • 《大山里的兵》之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泸水084

    自片马事件抗英、滇西抗战、怒江(泸水)和平解放以来,泸水五大土司衙门做出积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

  • 阳光总在雨后

    阳光总在雨后(散文) 总喜欢一个人素颜地走在湛蓝的天空下,以一棵植物一样的姿态,生...

  • 2018-05-20

    阳光总在风雨后

  • 阳光总在风雨后

    翻开那本陈旧的音乐书,我的思绪便被拉回来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什么?下个周三考级?”一向音乐不好的我不由...

  • 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总在风雨后。温暖而灿烂的阳光总要经历漫长而激烈的风雨之后才出现。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就像风雨、阳光一样。 愿...

  • 阳光总在风雨后

    20180606复盘 第194天 安之若素 昨天交了实操作业,又将近一个月,自己的输出真的很困难哇~ 但是早晨看到...

  • 阳光总在风雨后

    很多人都喜欢阳光, 阳光却经常躲在风雨后。 经历过风雨, 才会懂得阳光的可贵。 风雨教会了我们忍耐、付出、珍惜和懂得。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阳光总在风雨后?

    一边在急流中飘摇, 一边渴望平静的日出。 附和着众人的笑声, 在微笑的面具后落泪。 有人问我为何每晚, 独自逃离不...

  • 阳光总在风雨后

    今天又下雨了,特别喜欢下雨的感觉,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随着下雨感觉自己烦躁的心也宁静下来了。要...

网友评论

  • 乐健君:为战友加油💪
  • 冷冬年:🌹🌹🌹🌺🌺🌺
    3a04d4c8f8b6:@冷冬年 谢谢老师
  • 马到成功程雨烟:呜呜呜,狐宝宝把坤元哥哥写得这么好、写得这么重情重义,坤元哥哥却不理狐宝宝,坤元哥哥一点也不大度,一点也不好,一点也不礼贤下士,所以没有孟尝君的成就,坤元哥哥的志向也太小了吧?以坤元哥哥的才情,若能效仿白乐天将诗词谱入曲中令歌女传唱,想不成名也难。看人家银狐帝国多大度啊,自愿演反角,自愿留骂名,在戏中狐宝宝是逮着机会就骂,银狐帝国总是乐呵呵的。这一点狐宝宝都做不到啊,狐宝宝可不愿演反角挨骂。书童说:“可怜的银狐哥哥被黑得好惨啊,成了忠奸不分的昏君了。”银狐帝国可真是奇才啊,竟能想出断臂求生的妙计。有这样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有这样的魄力,什么样的大事不能成啊?也许青史留名的只有银狐帝国吧?不要以为出几本书、红极一时便可留名后世。耕农哥说:“可怜良将保昏君,可叹昏君误圣贤。”可悲可叹。多少风云人物,后世湮没无闻。千年史册耻无名,哪得一鸣惊人。不幸埋没尘埃,哪堪居于人下。他年若许步蟾宫,定报伯乐深恩。纵然折桂蟾宫,鲤鱼一跃成龙。恰似流星落长空,后世无影无踪。人生匆匆飞逝,荣华转眼成空。莫待白首方悔迟,碌碌此生平庸。
  • 书童2002:信息量好大。建议段落再短一点,读起来更轻松 😀
    3a04d4c8f8b6:@书童2002 这才是真正的文友
    书童2002:@左手持枪右手拿笔 持枪兄,不敢当不敢当啊,您太客气了,我不好意思的 😅
    3a04d4c8f8b6:@书童2002 谢谢您提醒,下次注意
  • 三湖之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勉怀先烈!
    3a04d4c8f8b6:@三湖之春 我们要牢记
    3a04d4c8f8b6:@三湖之春 忘记历史,终就被历史淘汰,所以我要牢记先烈革命史奋斗史……
  • 云翼_d2e8:涨姿势了
    3a04d4c8f8b6:@云翼_d2e8 谢谢您,上午好

本文标题:《大山里的兵》之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泸水08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ok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