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356字,阅读需3分钟。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增大,学校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都跟家庭有关。
有专家指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元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学校中的经历、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自身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等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中,家庭风险对孩子的主观幸福感的效应最突出。
一天午饭过后,我和校长一起上了楼。我走进了教导处办公室。等我一出来,就看见校长带着一个小女生坐在教导处旁边的小会议室里谈话。我有些纳闷,从哪里冒出来个小女孩呢?
过了一阵,校长打电话给我说:能否找20元现金送到小会议室。我猜想,应该是帮助那个小女生吧。我翻了一下包,凑足了20元现金,送了过去。于是,我坐下来倾听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连校长要亲自来和这位小女生进行沟通。
原来,小女生是四年级一班的孩子。圆圆的脸,一对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头发看上去没有梳好,显得有些凌乱。上午,全班同学参加完运动会的项目后回到教室休息。她发现自己早上装在书包里的20元钱弄丢了。她说,她在班级里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大好,与老师的关系也不大好,也不敢告诉妈妈。所以她对谁也没说,就自个儿跑到了五楼,踩着消防箱爬到了花台边坐着想跳楼。校长刚好路过发现了她,才赶紧把她抱了下来。于是有了我先前看到的一幕。
小女生坐在宽大的椅子上,一说话就开始哭。我和校长开始慢慢询问她的家庭状况。妈妈在一个餐馆上夜班,每天要很晚才能回家,与她交流甚少。爸爸又在外地上班,一周回来一次,和爸爸的语言也不多。原来,小女孩缺少的是父母的陪伴和爱。每天的一日三餐,除了午餐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吃以外,早餐和晚餐都是她自己解决。早上出门上学的时候,妈妈就丢给她20元钱,叫她在外面买着吃。下午放学后,妈妈也还没下班,要么自己热一点饭菜,要么就到妈妈的工作的餐馆去。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指导,导致小女孩不会与人相处,遇到什么事情只有自己闷在心里,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后来,我们请来班主任老师了解了情况,班主任说多次跟孩子的妈妈交流,妈妈口头上答应,但一直没有实际行动。学校老师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
第二天,学校又请来了小女生的妈妈进行沟通和指导。妈妈和爸爸都是为了生存,要找钱吃饭,无法陪伴着自己的女儿。到底是钱重要还是自己女儿的生命健康重要呢?这个问题直击到妈妈内心的要害。妈妈哭着说:当然是女儿的生命健康重要。学校建议妈妈找一份与女儿的作息时间同步的工作,既能兼顾工作,也能照顾女儿。妈妈答应只有再次辞职,重新陪伴女儿,照顾女儿。
现今像这样的孩子和家庭层出不穷,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学校如何指导家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如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帮助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给孩子一片成长的蓝天。如此,才能让孩子充分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
第二,帮助家长学会亲子沟通,学会高质量陪伴,建设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在陪伴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做好自己,做自己情 绪的主人。
第三,帮助家长学会观察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觉知孩子的问题并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出现“情绪反常”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发现并与学校沟通,阻断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严重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