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简友广场
电视剧《西游记浮屠山》中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高手“乌巢禅师”的安排

电视剧《西游记浮屠山》中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高手“乌巢禅师”的安排

作者: 浪可 | 来源:发表于2021-03-18 17:07 被阅读0次
西游记

话说这唐僧自打离开长安,出了大唐国境后,原本怀着急切赶路求取真经的这么一个心态,现在,已然演变成整日的魂不守舍,惶惶恐恐的这么一个紧张心情。

你们就奇怪了,为什么唐僧的心境会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其实,这个和他在双叉岭的遭遇有关系,说到这个双叉岭,它是在离大唐国西边边境最后一座城池河州卫往西数十里远的这么个山岭。

在那个地方,唐僧,他碰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有史以来的邪妖魔王,并且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和自己一起从长安出来的两个随从,被双叉岭的老虎、熊、牛等幻化出来的妖怪活活吃掉。

这一场景着实令他印象深刻,而自己,也差点被它们吃掉,但幸好,最终侥幸存活了下来。

所以,他经历这一遭后,对于唯一存活下的唐僧来说,他的内心必然留下了重重的心理阴影,他内心一定会对往后取经的道路有所忌惮。

虽然唐僧在双叉岭,失去了二位凡人从者,但是,他在五行山下收了大徒弟猴王孙悟空,并且他又在高老庄云栈洞内收了二徒弟猪八戒,至此他的西天取经之路有了猴王和猪八戒两位能人保驾护航。

即使唐僧有了这两位能人帮忙,但是他的那个双叉岭心结依然存在。

此话有何依据?

且看原文中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有这么一段内容,它这样写道:

“三众进西路途,有个月平稳。行过了乌斯国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须索仔细,仔细。’”,

你们看到了嘛,唐僧一看到前面有大山,猛然开始警觉,不自觉地勾起了那个双叉岭的心结,

所以他下意识地说了那句,须索仔细,仔细,并且特地说了两遍“仔细”,

从中不难发现,双叉岭的那份忌惮对唐僧影响之大。

此时八戒说了一句,“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

八戒这么一说,他的意思呢,就是说他之前来过这里,见过这里的乌巢禅师,和这位禅师有过交情,潜台词就是说,师傅这里很安全,没问题。

但是唐僧反应很有意思,他说:“他有些甚么勾当?”,

意思是问,这位禅师有什么本事?

乌巢禅师

可是你们知道,勾当这词是个贬义词,说明唐僧此刻还是感觉不到安全,对这位乌巢禅师有所设防。

可是,下面山里的场景,让这位内心慌慌的圣僧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什么场景会有如此大的作用?

来你们看看原文它是怎么描写的,“师徒们说着话,不多时,到了山上。好山!”,

注意这里用了“好山”这词,

接着写道“但见那: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恬恬,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

看到了嘛,这里是个仙境啊,唐僧被眼前的仙境,而立刻放下自己原先内心的那个包袱。

这话有何依据?

原文这样写道,“八戒指道:‘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

唐僧一听到猪八戒说乌巢禅师在那,原先对禅师的那句“勾当”的贬义,以及对此山的那句“须索仔细,仔细”都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现在立刻马上变成了什么,变成了“纵马加鞭,直至树下”。

这两句充分地看出了唐僧他对乌巢禅师态度的转变,看出了唐僧那个想急着看见乌巢禅师的迫切心情,以及因美景而对他产生的那份好感。

如果没有好感,他怎么会纵马加鞭,直至树下呢。

在这里要说下,作者吴承恩这样写的目的何为呢?

他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变化,写出唐僧的内心的那个弱点。

那个弱点是什么呢?就是“以物观物,以貌取人,心境易变”。

有人会问,作者吴承恩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位乌巢禅师,这么一位世外高人在此等候呢?

你看,作者吴承恩在写这位乌巢禅师时,他的出场篇幅内容不是很多,只不过短短的几段文字,给人一种来凑数的感觉。

那问题来了小说是否有这个必要特地塑造一个乌巢禅师出来,就为了授予唐僧一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告诉唐僧一段未来西天取经会经历的事情吗?

我要说的是,乌巢禅师的这段安排是很有必要,为什么?

其实乌巢禅师这段是为小说后面的内容做铺垫,为什么这么说?

您看,这乌巢禅师出场后,他给这师徒三人带来了二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他传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给唐僧,此心经是用来修心的,其关键内容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本心经,乌巢禅师是给到唐僧的,言下之意就是要说明唐僧目前仍是凡人,还没脱离凡人的六根清净,以及凡人的世俗偏见和阿谀奉承,也就是修心修为还不够,容易受到后面妖精的蛊惑,心不能净。此话怎讲,为什么说唐僧修心不够?

你们先来看看唐僧、猪八戒、孙悟空在见到乌巢禅师时的态度是如何的。

原文中这样写道“三藏下马奉拜”,“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哪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还有多远?’”,“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涌传之。”,通过此三段,可以看出唐僧为了打听取经信息,对这位禅师做出了谄媚之举,体现了唐僧他对取经的浮躁心态,心不能净。其实,小说在提到孙悟空对于取经这件事情上,是比唐僧看得透的透,心静净的净,有何依据,孙悟空在小说后段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

你们看看猪八戒对这位禅师的态度是如何,原文中只用一句,我们便可知悉,哪句呢?就是“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猪八戒和唐僧的态度截然相反,猪八戒对这位禅师却不以为然,没有唐僧的那个谄媚,那么殷勤。

最后来看看猴子的态度,原文中这样写道,“禅师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可以看出,猴子在得知禅师不认识自己后,反倒责问对方,猴王就是猴王,根本没有放低自己的身位,什么殷勤,什么谄媚,都是不可能在孙悟空身上发生的,在猴子内心里,猴王永远是第一的。

第二件事情,乌巢禅师说了那段话,“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你们看看,在乌巢禅师说完这段话后,作者吴承恩是怎么写师徒三人的反应的,唐僧的反应是没有反应,并且责怪猴子的举棒打人行为,可以看出此时的唐僧已被这位乌巢禅师光芒以及求经浮躁而掩盖了双眼,变得愚钝,听不出他在骂自己的徒弟,即使猴子在和他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后,他依然没有反应,没有任何说法,哎呀呀,可叹啊。

猴子的反应是最大的,大怒,因为自从猴子出世,到被压在五行山下,一直受到世人与天上的神仙冷落,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把猴子放在眼里,称呼最能看出来,一直叫他妖猴,现在呢,这位乌巢禅师叫他老石猴,猴王岂能不怒,我倒觉得猴王怒的好,怒的真。而八戒的反应是规劝猴子息怒。

所以根据综上来看,作者吴承恩安排的这段“浮屠山玄奘受心经”这出戏,非常精妙,完全把这三位小说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性格特点以及唐僧对取经的态度都表现出来了,可以说很真实,很有启发,也为后面这些人物发生的故事做了次铺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视剧《西游记浮屠山》中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高手“乌巢禅师”的安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rp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