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小结]《异类》(一)

[阅读小结]《异类》(一)

作者: 401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17:18 被阅读0次

阅读小结系列是阅读完后一本书后的总结

小结的目的是总结原书内容、主题和思想,加深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此文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异类》的阅读小结

《异类》阅读小结好像写的太长了,以后要总结的更精煅一些

书籍信息

书名:《异类》
作者简介:[英]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1963.9.3 生),英裔加拿大人,身兼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

2020-02-16-0-bookshot-1.jpeg

《异类》是前几年读的书,最近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次读后写一篇总结。

不仅仅是这本书,以后自己阅读的绝大多数书都要以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我想这会是一个好习惯。

《异类》这本书所想要传达的理念非常的明确:对于那些在各领域取得成功的异类,人们通常关注于他们卓越的个体特征,而往往忽视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环境的影响。这一理念为我们看待成功提供了一个不一样且经常被忽视的视角。

对于那些卓尔不群的人,很多人认为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奋斗,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总是关注成功人士具有怎样的独特个性,或拥有怎样的异于常人的心智和天赋,因为我们总是认为个体特征的卓越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

只关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样的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究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他们成长于怎样的环境,才能更加看清他们成功的真相。---《异类》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知晓“环境对人有影响”这一点,但并未真正理解这种影响有多么深刻,有时候甚至是潜移默化的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全书的内容构建于对一个又一个案例的观察和解读,书中的每一章节讲一个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环境对异类们的深刻影响。下面总结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案例。

0. 引言 罗塞托之谜
罗塞托瓦尔福尔托雷是意大利福贾省的一个小城,位于罗马城东南 100 英里处。1882年开始,陆续有罗塞托人向美国迁移,最终在宾夕法尼亚形成了一个小镇,人们给这个小镇起名为“罗塞托”。

长期以来,罗塞托都是一个偏僻、少有人知的山区小镇,直到内科医生沃尔夫来到这里参加了一次医学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一位同行告诉沃尔夫,他在罗塞托行医 17 年,从而见过65岁以下的罗塞托人来看过心脏病(心脏病在当时的美国是难以预防的流行病)。这让沃尔夫很吃惊,同时也引起了沃尔夫强烈的兴趣。

沃尔夫召集了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开始调研,调研的结果令人吃惊:在罗塞托,55岁以下的居民没有一人死于心脏病,甚至没有一例显示出心脏病症状的病人,65 岁以上的心脏病死亡率只有美国心脏病死亡率的一半,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也比预期低 30% 至 35%。沃尔夫继续请来一些社会学家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来对罗塞托所有超过 21 岁的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果同样令人吃惊:这里没人自杀,没人酗酒,没人吸毒,犯罪率也很低。他们没有人领救济金,甚至没发现有人患上胃溃疡。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自然死亡。

有了调研结果之后,沃尔夫开始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当时主流的思维一致,沃尔夫设想从罗塞托人的个体特征和地理位置中寻找罗塞托人如此“异类”的原因。比如个人饮食、锻炼、遗传基因、地理位置等,但是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当地人的饮食并不健康,这里的人喜欢抽烟,很多人过度肥胖,也没有人早起做瑜伽或跑步。和他们有紧密亲缘关系的意大利罗塞托人没有表现出这个小镇的罗塞托人这样远离疾病,和他们同处一个地理位置的几英里外的隔壁小镇也没有表现出类似的现象。

沃尔夫慢慢意识到罗塞托的秘密不在于个体特征,而可能在于罗塞托社会本身。当沃尔夫漫步在这个小镇的时候,逐渐体会到这里的人如何走亲访友,如何在半路上停下来拉家常,如何在院子里与家人做饭,如何一起参加镇里的教堂。沃尔夫还发现在这个不到两千人的小镇上存在着 22 个相互独立的社会团体,这里的人崇尚平等理念,富人不浮夸炫耀,整个社会都愿意帮助失败者走出困境,他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自给自足、远离现代社会压力世外桃源般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社会环境深刻的影响着当地人的心态,使得他们不受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

如同沃尔夫揭示了环境对罗塞托健康的深刻影响,《异类》这本书则希望揭示环境对成功的深刻影响。

1. 马太效应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加拿大心理学家罗杰.巴恩斯利观看了一场冰球比赛,期间在翻阅赛事队员花名册时,无意发现正在比赛的顶级职业青年球员们的生日有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人的生日都集中在1月、2月、3月。

巴恩斯利后续省内职业球员信息,发现了上述同样的现象,之后他调查了整个加拿大国家冰球联盟的职业球员信息,最终发现了这个奇异的规律:40% 左右的球员出生在 1 月到 3 月,30% 的球员生在 4 月到 6 月,20%生在 7 月到 9 月,最后 10% 在 10 月到 12 月。

你能否成为一名顶级冰球运动员当然与星座无关。那么为什么会有上述的规律呢?这背后的原因是: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 1 月 1 日,即当年 1 月 1 日到 12 月 31 日出生的分配在同一组。而另一个重点便是加拿大是世界上对冰球最为狂热的国家,9 岁并开始挑选职业选手进行培养。当一个 1 月出生的 9 岁孩子和一个 12 月出生的 9 岁孩子分到同一组时,在这个还未完全发育或发展的年纪,年长将近一年的孩子在体格和肌肉协调性方面可能具有一些微小的优势,那么很多 1 月的孩子就因为这点微小的优势“淘汰”了 12 月的孩子,他们更有可能进入“A组”(巡回赛小组),进入“A组”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好的教练,更高强度的训练、更密集的比赛(比一般组多一倍到两倍)。

9 岁开始的微小差别经过长期的差异对待和训练不断累积,最终造成了巨大的差距。优势不断累积,劣势不断堆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就是马太效应。

另外结合下一章,也可以说 1 月出生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达成 10000 小时的冰球训练,也就更有可能成为最后的顶级球员。

2. 10000 小时法则
比尔乔伊、比尔盖茨、莫扎特等人被世人视为万里挑一的天才,人们将这些精英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他们个体的天赋异禀。但作者在本章中指出这些人成功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个无法逃脱的法则:10000小时法则。

比尔乔伊(威廉·纳尔逊·乔伊)是计算机领域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学生时期就开发了 BSD 系统(Mac OS X、FreeBSD 等操作系统的基石),之后创立了计算机界无人不晓的 Sun 公司,领导了 Java 语言的开发,他引人注目的贡献还包括 TCP/IP、vi、NFS 和 C shell。以上每一项贡献都足够让一个人在计算机领域封神,比尔乔伊自然被视为天才。

但比尔乔伊回顾他的学生时代时说道:

“在密歇根大学(本科)的时候,我每天编程8小时至10小时”。到了伯克利,我更是没日没夜的编程。在我的住处就有一个电脑终端,我常常看看老电影,做一些编程,到晚上两三点才睡觉。我经常趴在键盘上就睡着了。.....

比尔乔伊从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从二年级起正式学习编程,加上每年的暑假,再加上伯克利后第一年的日日夜夜。“所以,大概....10000小时吧”,他最后说道,“对的,没错。”

而曾经风靡全美的甲壳虫乐队在他们最终成名之前,已经在酒吧等地演出超过1200场。在早年的汉堡脱衣舞酒吧内甲壳虫更是一周出场7个晚上,每天演足8小时,不间断演奏到夜里12点半。

至于比尔盖茨,在八年级并通过分时系统学习电脑编程,1971年,比尔盖茨就为一家公司做程序测试,并以此换取免费的上机时间(当时上机还非常昂贵),在7个月比尔盖茨在机房待了1575个小时,平均每周7天,每天8小时。当比尔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辍学自己开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

这章并不全是在讲10000小时对成功的作用,相反作者在文本分析了这些成功者达成10000小时的条件,例如盖茨在湖滨学校读中学时就接触到了分时系统,而当时世界范围内能有此条件的中学屈指可数。同时,盖茨又恰好遇上寻找测试人员并用上机时间作为报酬的公司,这些机遇为盖茨提供了达成10000小时训练的条件。

另外作者也指出大部分像比尔盖茨(1955年出生)在互联网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基本都出生在1953~1957年之间,因为这期间出生的人在1975年(个人电脑的黎明)恰好是20~22岁。如果年龄太大,则早已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做着上一代的工作买房结婚生子且大多不会再有勇气冒险。如果年龄太小,则1975年时还在上中学,掀起个人电脑革命的可能太小。

未汪

相关文章

  • [阅读小结]《异类》(一)

    阅读小结系列是阅读完后一本书后的总结小结的目的是总结原书内容、主题和思想,加深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此文为马尔科姆.格...

  • [阅读小结]《异类》(三)

    阅读小结系列是阅读完后一本书后的总结小结的目的是总结原书内容、主题和思想,加深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此文为马尔科姆.格...

  • [阅读小结]《异类》(二)

    阅读小结系列是阅读完后一本书后的总结小结的目的是总结原书内容、主题和思想,加深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此文为马尔科姆.格...

  • 《异类》阅读感悟一

    我首先是非常奇怪,为什么在文章的一开始他要讲到一批从意大利迁移到美国的一群人,他非常详细的描写他们的经历,他们所处...

  • 阅读《异类》笔记一

    1、 马太效应,源自《新约马太福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的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

  • 【文魁大脑读书会】罗婷予 52/60《异类》

    【文魁大脑读书会】罗婷予 52/60《异类》 阅读书本:《异类》 阅读时间:2015-12-4 14:00-16:...

  • #阅读#《异类》1

    1.马太效应 凡事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

  • 2017小结

    当豆瓣疯狂推送2017观影小结音乐小结阅读小结各种小结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年又快走到头了。 往年的小结都比较磨叽,...

  • 成功靠什么

    今天阅读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书中将世界上各个领域的那些能力超群的人士称为“异类”,本书为我们揭示了“异类”们成...

  • 阅读《异类》笔记三

    1、 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小结]《异类》(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uj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