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下之所欲”,韩非专门指的是国家那些下层老百姓所向往的事情。至于下层老百姓所向往的是什么呢?韩非的回答是“是故下之所欲,常与上之所以为治相诡也。”也就是说,下层老百姓所向往的,尽是那些经常和国君应该用来治国的措施相背道而驰的。
具体如何,韩非进一步论述道:“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今有贱名轻实者,世谓高。设爵位,所以为贱贵基也;而简上不求见者,谓之贤。威利,所以行令也;而无利轻威者,世谓之重。法令,所以为治也;而不从法令为私善者,世谓之忠。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刑罚,所以擅威也;而轻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谓之勇夫。民之急名也,甚其求利也;如此,则士之饥饿乏绝者,焉得无岩居苦身以争名于天下哉?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常贵其所以乱,而贱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与上之所以为治相诡也。”
韩非这段论述总结翻译过来就是说,国君设立名位称号,本是用来表示尊贵的;而现在有人轻视名位和实权,世俗却称赞他们高尚。国君设立爵位等级,本是用来作为区别贵贱基本标准的,但那些对君主傲慢而不愿求见的人,世俗却称赞他们为贤明。国君的威利是用来推行政令的,而对于那些无视利禄和轻视权威的人,世俗却称赞他们为庄重。国君的法令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但对于那些不遵从法令而为私门效劳的人,世俗却称赞他们为忠诚。国君所封的官爵是用来勉励民众的,但对于那些追求声誉而不肯做官的人,世俗却称赞他们是有气节的人。刑罚是国君用来独揽威严的,但对于那些无视法令、不怕刑杀的亡命之徒,世俗却称赞他们为勇士。对于这种民众急于追求名声而超过追求实利的现象,一些沦落到饥饿贫困境地的士人,怎么能不隐居深山折磨自己以便在天下挣得名声呢?所以说,社会得不到安宁的原因,并非下面的罪过,而是国君失去了治国的原则。国君常常尊重那些造成祸乱的行为,而轻视那些能使社会安定的措施;所以才说,社会下层人士向往的,就是经常和君主应该用来治国的措施背道而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