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关于作业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重庆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国庆节作业没写完,不敢去学校,竟然自导自演了一出“绑架”的剧情,以逃避老师和父母的责骂(重庆商报10月11日报道)。
报载,10月9日下午,鄂州花湖一名10岁女孩因作业未成完被奶奶责骂后,竟离家出走。并谎称自己是孤儿,求民警将其送至救助站。但民警经多方查证,发现女孩撒谎,确认其真实身份后,女孩家人已从黄石救助站将其接回。(见10月14日的《楚天都市报》)
因作业多而离家出走,因作业没写完而自导自演了一出“绑架”的剧情,甚至因作业负担过多而自残、自杀的新闻,近几年来我们时有所闻,可见作业负担已成为中小学生生命中不可承担之“重”了。
从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角度来看,必要的作业是学习的需要,因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没有一定的预习、复习、巩固练习、强化训练,知识和技能是很容易遗忘的。为了不让知识、技能遗忘,这当然需要有一定的作业给予强化巩固,所以一概地批判作业也是不对的。作业毕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在追求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作业做得太少,怎么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呢?于是各科老师对作业层层加码,课后作业之外有优化设计、提分宝典、课课练、黄冈试卷、名校习题、知识闯关……一门课有好几套的配套作业。这些作业,有的拘泥于课本重复练习,学生作业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有的把书面作业作为惟一形式,封闭单一,题海战术。大部分家长,进入班级的微信群、QQ群,自觉配合学校、班级的工作,纳入整个“作业体制”的一部分,形成了全天候的督促机制。对学生来说,作业只是老师的作业家长的作业,而不是自己的作业,作业成了一项艰苦的劳作、沉重的负担,以致部分学生“望作业而兴叹”,“作业恐惧症”由此而生。
除此之外,这几年,不少学校,在纸质版传统作业之外,还有“出书”、做木质工艺品、设计机器人、做民间工艺品等所谓“综合素质”作业,还有各种网络的线上作业,奇葩作业层出不穷。
过量的作业负担是对学生生命的透支。此前有首“校园歌曲”这样唱道:“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是我;睡觉最迟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有一首顺口溜是这样说的:“一天卷子两三张,四五节主科霸占整天。六神无主七窍生烟,锻炼时间只有八九分钟,如今学生十分可怜。十天失眠九八日,七六次考试身心疲惫,五官无神四肢劳累,中国教育可算三二流派,这样下去华夏一级危险。”虽说这搞笑了一些,却是中小学生们的作业太多的最直观最真实最贴切的反映。由于作业繁多,晚上睡得晚,第二天又要早起,孩子睡眠时间明显不足,学习效率自然会降低。而白天学不好,又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和晚上完成作业的进度,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害怕老师批评,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过量的作业负担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因为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降低学习效率,导致学生成绩下滑。
这几年,我们的教育一直在高喊“减负”,减负首先无疑就是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学生从过量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这样学生才有更多休闲时间、睡眠时间。学生不是学习机器,当然也不应该是作业机器。减轻学生作业过量的负担后,学生的精神压力减少了,学习兴趣提上去了,学习效率高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