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学习,或者不好好学习,很多家长会采取“苦肉记”,要么把孩子送到乡下去体验生活,要么让孩子去捡破烂,要么半夜把孩子揪起来去看扫大街的环卫工,这些事情做了后孩子可能会好那么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又打回了原型。
我有一个同事就曾经用过这一招,大热天吃早餐后,只给孩子一瓶矿泉水和一个大塑料袋,就把10岁的孩子“赶”出了家门,让孩子去捡矿泉水瓶子,用自己捡瓶子卖的钱解决自己的午饭。
孩子捡了三个小时的空瓶子,挣到了2块钱,中午自己买了两个馒头吃,尝到了捡破烂的辛苦,知道了每餐吃肉其实很奢侈。这之后,孩子好长一段时间都能控制自己少吃肉、多学习。
运用这种方法的家长多半会跟孩子说:“累吧!现在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将来长大就只能捡破烂,只能扫大街……”这样的说法言外之一是不学习似乎就没有出路,而且也把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贬低了。
杨霞老师告诉我们,捡破烂的人也好,扫大街的人也好,工地做工的人也好,都是社会上必须的工种,家长让孩子体验这种苦后,孩子自己能区别辛苦和安逸。最好的说法是这样的:捡破烂的人一三个小时只能挣到几块钱,扫大街的人三个小时也只能挣到几块钱,如果能好好学习,你XXX一样,一个小时可能就会挣到几百块,你将来长大了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当孩子体验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会带来巨大收获时,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长大了做挣钱多的人,这样就够了。孩子有了这样的认知后,依然会反弹,仍然会偶尔厌学,每当这种时候,家长只需要告诉他:不想学就先休息一会儿,休息之后还是不想学,那就想想你长大后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跟孩子交流的前提是,家长自己要顶得住,家长的内心要真的能接受得了孩子长大后扫大街的现实。当然,这样的现实任何家长都接受不了,但如果家长真的淡定了,真的让孩子每天都参与到家务中来,每周都带孩子去爬山,每天都让孩子去扫大街道,我相信孩子最终还是会选择回归到学校的道路上去。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问题。没有谁的成功可以复制,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个体,但观察一下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孩子背后,基本上都能看出一些家长的问题。
家长越是天天念叨学习,学习,越是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孩子有可能就越不爱学习,孩子越是不爱学习,家长就越是不敢放手,这样日益恶性循环,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也最终导致了孩子彻底放弃了学习、放弃了自己。
知易行难!在我读了很多教育和育儿的书籍后,我一直在努力改变,目前最大的进步,就是不再督促孩子写作业,不再规定孩子必须先做作业再干别的,不再督促孩子阅读,不再课外给孩子加码,只是每天努力做好自己。我发现孩子的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在稳步前进。
每一本育儿书籍,都是作者的心血,尽管不可能100%满足每一个人的想法,也不见得适用于每一家庭,但愿意用心去读书、愿意细心去观察、愿意客观去思考的家长,一定能从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杨霞老师的《不抢跑也能超越》不一定是最好的育儿书籍,我也只是解读了书里的四个部分,若是有兴趣的朋友愿意去细细地读,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孩子的影子,以及找到相应的改进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