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是哪一天,我和室友闹别扭,几乎一整天没有说话。巴掌大的寝室里,就两个人,空气里漂浮着尴尬的气息,期间我实在受不了了,在和她对视的半秒里,露出一个服软的眼神,意思是想求饶,“我们就这样算了吧”。然而我高估了自己面子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半个下午,她也没有主动找我。
那是一个憋屈的下午,我在心里骂了她几百次。那时候我想的是,我都做到这个地步了,还想要我怎么样?后来觉得这样太影响自己的心情,就采取淡漠的态度,决定不再理睬这件事。到了晚上的时候,朋友递给我一个纸条,上面明明白白写了一句话:算了吧,我们和好。我又和她对视一眼,冰释前嫌地对她笑了笑。事后我们互相沟通了一番,又回忆白日里各自的态度,都觉得不妥,说到我的行为时,我问她是否接收到我的眼神?我那时候很想同你说话。她惊讶地摇了摇头,仿佛我从来没有在哪一刻同她对视过,更别说我那细微的一点小心思了。
这件事发生后,我的心里一直都留有一个疙瘩,那疙瘩不痛不痒的留在那里,却总是忘不掉,我主动回忆整件事的全部因果,也不能找到根由。
直到一个午后,我和朋友约好一起玩,我才明白过来,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的成功,是有一个阈值的。那天我的心情比较低落,为了不扫朋友的兴,自己又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和她玩笑。我表现得没有任何异样,甚至看起来十分有活力,因此,至始至终朋友都没有发现我的不对劲。回到家里,我整个人瘫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忽然就觉得人的自我伪装很让人无奈,这比自然界的保护色还厉害,只需要一个笑脸,内心真正的情绪就全被遮挡住了,任何人都窥探不到。就像那天的争吵,因为我服软得太小心,交流的豁口微不足道,她没有接收到我的信号,两个人到了晚上才说上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像不像两架可以行动的天线呢?两个人举着各自的信号灯,因为自然界风雨的阻碍,并不能总是及时的收到他人的信号,因此收到的信号总有一个延时。沟通也是如此,我们即使能言语,有行动,这中间的误会与隔膜还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直到整个交流过程可以流畅地进行下去时,对方的心情才准确地反馈给你,然后你发现,原来那时候是这个情况啊。
我的身边因为信号接收不及时而引发的矛盾数不胜数。女朋友的吃醋,父母的责怪,老师的惩罚……等等等等。很多人苦于交流的困难,往往选择逃避与人交流,生活中一旦发生什么问题,他们就给自己砌好一堵墙,简直把所有求和的信号都挡在了外面。这些人,他们没有做好的何止主动交流这一个方面,他们连沟通行为中的被动行为——及时的反馈也忽略了。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大概就分作交流与反馈这两个部分。交流是相对主动的靠近对方,与他人一同解决问题,这一行为就好比你要举起自己的天线,这样对方才能同你搭起信息通道。反馈则偏被动一点,它只需要人在交流沟通时,及时回复他人的讯息,而不需要你寻找解决问题,相当于一个问题里,你告诉对方好或者不好便好,就两个答案。通俗一点,如果你真的是个天线架,你杵在那里不把自己的信号接收端切掉就能一直保持反馈良好了。
然而这两个部分正是构成了沟通最核心的过程。我和第一个朋友沟通的失败,是在于我交流得不够明快,如果我告诉她,我想和好,何必有之后的纸条。我和第二个朋友沟通失败,则是反馈的不及时,朋友与我交心,我何必将自己真实的样子藏起来,换上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也好过分手之后,在那里埋怨人生太难。
说实在的,人这一生大部分的憋屈,都是由不舒服的人际关系产生的,而不舒服的人际关系,究其根源,是人不懂得沟通与交流。古人知心之交,高山流水,书信来往,常不断绝,因此才有伯牙绝弦的钟情,才有元白的友谊。当今社会,在沟通方面,我们和古人没有什么不同,沟通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仍然不可或缺。
切断信号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沟通者,甚至于,也丧失了信号接收者的身份。现在的人总说什么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换个角度来看,他是不是在给自己的疏于沟通寻找借口呢?
总而言之,因为人是独立存活的个体,情感又非常丰富,想要做到真正地把自己的心情传达给他人确实不易,但这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古人车马那么慢,也没见得多么怕麻烦,今天手机发个消息动动手指头的事,还怕没有机会和人解决种种不必要的误会吗?
文/陈四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