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复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复盘

作者: 蓝箜 | 来源:发表于2024-01-23 11:06 被阅读0次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很火,没看前。只知道这是讲抑郁的蛤蟆先生去做心理咨询的故事!本来心理类书籍有一段时间不太想看了,但是经不住三番两次看到这本书,所以就决定看一下,看完后,觉得真香。

        看一多半的时候就已经推荐给别人看了这还是本谁都可以看的书,毕竟里面说的几种状态,以及心理游戏,可能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思维导图1

先写几条导图1上的内容:

1.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处在儿童状态跟年龄无关 !

很想谈谈关于愤怒 这是我们经常能见的一种状态,如果愤怒是对自己,那么可能会变成一种内疚!

儿童的自我状态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儿童的愤怒方式如上图↑,是不是有点小意外🤨连拖延也是愤怒的表现形式,只不过是种弱释放。成年人如果处在儿童状态表现为撒泼怄气就很尴尬,会被嘲笑,这类行为算是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我们会想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2.你会玩PLOM(弱小可怜的我啊)游戏吗?如果你总有这种感觉,那么很可能是你认同了别人,达成了无意识的共谋来伤害自己!因为输了才是赢家!

图1

3.还有一种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总之,是总是在挑剔的人。我理解的是,这个也分为两种,对内挑剔自己和 对外挑剔别人,你是哪种呢?

4.  最理想的就是成人状态了,即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行事。

图2

5. 其实情绪是自己选择的❤️ 第一次是在《被讨厌的勇气》里面,颠覆了这方面的认知的,这本书里跟它也有很多共通点。

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悲伤 、愤怒,但就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样,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我们从小的经历,让我们无需思考,可以直接切换至最熟悉的儿童/父母状态。总是能轻而易举的找到,符合这两种状态的情境。而我们扮演这些角色,也是愈来愈熟练,愈来愈传神,除非你真诚的回应当下最深真正的需求,联结到自己真正的情绪……

图3

继续看思维导图2↓

思维导图2

        再说一下人生坐标的底层架构,来自下图的两个问题↓,解答如下:

两个问题

1. 我不好,你好

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容易抑郁,而觉得自己不好的极端行为是自sha,是一种悲伤的儿童状态。

2.我好,你不好

这个坐标的人,总是攻击或谴责别人,是挑剔型父母状态。偶尔也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状态的样子,他们从来不会抑郁,他们的自卫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

3. 我好,你也好

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在了解了情绪的来龙去脉后,最重要的是联结情绪,清晰感受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才是自我的核心!

图4 图5 图6 图7

愿都能看见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

推荐这本好书!觉得这类书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让你慢慢找回情绪意识,有力量应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bu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