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即信息。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大师,麦克卢汉最核心的思想只能用这句话来表达,媒介即信息。历史学上有一个认知,历史环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载体,它还直接参与了历史事件本身。的确,运用不同的媒介,传达的内容就会有所改变。其实,身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体验媒介形式对我们的影响,媒介形式会影响我们要传播的信息内容,而具体运用哪种形式的媒介,还要取决于我们与联系对象之间的关系,微信或手机短信的文字联系,打电话,微信语音,微信视频,不同的方式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关系,如果是和不熟悉的人直接进行微信视频,那就太鲁莽了。

2、鱼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
有个成语叫熟视无睹,当周围的存在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我们自然就会忽视它的存在,进而忽视它的价值。那么,要想让对方知道它的价值,那就应该适当地造就缺失,然后才会让对方更加理性地去审视它的存在和价值。
3、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工具塑造了我们。
4、在任何情况中,10%的事件引起了90%的事件,我们忽视了那个10%,却被那90%震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费斯汀格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待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试想,卡斯丁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5、一旦拱手将自己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交给别人,让人家操纵——而这些人又想靠租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神经从中渔利,我们实际上没有留下任何权利了。
细思极恐,你以为的真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很多的“你以为”都是一种被灌输的结果,在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在看新闻、刷抖音、追剧观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被植入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很多我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其实都是大众传媒渗透的结果。想到这里,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苏格拉底警醒世人的价值,他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对培养学生的目标一直都是陈寅恪先生所强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不想赤裸裸地告诉学生们应该爱什么做什么,而是给他们呈现事实,探讨价值,传授基本的逻辑,最终让他们自己做出一个合适的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