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是注定行走、漂泊的一生》

作者: 石榴的清唱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17:13 被阅读0次

    看到毕淑敏在《远行,与最美的世界相遇》一书中说:

    人生最贵重的那一场旅行, 往往不是收拾包裹去往一个计划好的目的地,而是随着命运,开始一场不知终点的漂泊——从父母怀抱着我的那块土地启程,一路走过青春、梦想之地,欣赏完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最后到达永恒的归宿。

    深以为然。

    前几天在成都,在跟闺蜜聊到我喜欢旅行的话题。

    我说,我不会安住在一个环境里,我喜欢出走。

    在出走与归来之间,获得生命的平衡。

    不恋家,不受父母老公儿子的羁绊,喜欢一个人在外面游走飘荡,是因为从小到大, 我在“家”的时间,就很少。

    我习惯了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分离,习惯了我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在上次做写作治疗练习“回望青山”时,我梳理了自己的半生,看到了我的人生轨迹:

    7岁与父母分离,8岁回到父母身边,12岁又与父母分离。自此,初中高中7年住校,大学2年住校,毕业后直接去了男朋友家,直到结婚。

    2000年来深圳至今。

    我与父母兄弟姐妹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

    那个“家” 从来就没有我的房间。

    我已经完全记不得寒暑假回家,是住在哪里、跟谁住的。

    也许是潜意识有意把那些记忆屏蔽隔离了。照理说,不可能那么大的孩子,没有一些蛛丝马迹的记忆。

    潜意识的屏蔽和隔离,是一种自我保护吧?

    为了我不为再那些陈年往事,顾影自怜啜泣悲伤。

    我不爱回家,所以大部分的时间, 我都在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家里,混吃混喝混睡。

    一方面,回去不知道自己要住哪里,一个大姑娘,竟无栖身之地;另一方面,那些同学的家庭,多半是父母开明,家庭温暖,我愿意呆在那种浓浓爱意的家庭氛围中,以补偿自己的缺失。

    今天在这家,明天在那家,我习惯了流浪,习惯了不去想自己的“家”。

    这种习惯,在漫长的岁月里沉淀, 并一直如影随形。

    习惯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模式一旦形成,便很难再做出改变。

    这种惯性让我停不下来。

    我需要不定期的出走,来逃避那些没有“家”的黯然神伤。

    即便后来结婚了,也没有自己的家。一直跟公婆同住,直到儿子上了初中之后。

    跟公婆同住的日子,那个“家”也不属于自己。倒像是个租客,要改造、装修一下房子 得房东同意才行。

    或者像频繁住旅馆的客人,没有哪家旅馆哪间房真正属于自己,在频繁的更换旅馆时,找到归宿感。

    只有不停地出走,到自然中去。那广袤的天与地,倒像是我的父亲母亲,行走其中,如在他们的臂弯和怀抱里撒娇,温暖、舒适,自在。

    那山川与田野,倒像是我的兄弟,他们陪我一起撒野,一起欢乐,并给予我爱的支持和力量。

    那些旅途中遇见的日月星辰,倒像是我的姐妹,可以深情对望,说说心里话,落寞时彼此照应,陪伴。

    我怎么能停得下来?

    此刻,西斜的光影在客厅的沙发和墙壁上摇曳,一如我眼里泪影婆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生,是注定行走、漂泊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fq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