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9.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范文】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民族歌剧经久不衰,释放出穿越时空的魅力,为几代中国人所铭记。在新时代,能否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成了摆在所有文艺创作者面前的重要命题。(选自2018年4月25日人民日报文章《艺术,做好人民的文化伴侣》)
【典故出处】
语出南朝梁代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文学的演变深受世事风气的熏染,兴盛和衰落关联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典故解读】
刘勰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地位。
《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书名意为“文章写作精义”,全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时序》是其中的第四十五篇,“时序”即时代发展,论述了文学与社会、政治、时代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句典故,常用来强调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时代召唤,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署名文章的主旨就是让艺术做好人民的文化伴侣,文中引用“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句典故,再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一批经久不衰的民族歌剧,很好地诠释和展示了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人民的文化伴侣,这就是跟上时代发展、反映人民心声、主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高品质精神食粮。
10.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范文】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虛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选自2016年09月22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典故出处】
语出清朝龚自珍《定庵续集·古史钩沉论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消灭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先让它的历史消亡。
【典故解读】
龚自珍为晚清思想家和文学家,精于诗词,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著有《定庵文集》与《续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典故出自其中的《古史钩沉论二》。
在这段话中,龚自珍指出人间有正道,要想掌握世间大道,就必须了解蕴含着世间大道的历史,只有掌握了历史,才能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让一个国家灭亡的首要方法,就是让它的历史消亡,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也就不复存在了。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典故,常用于党史和中国历史的学习教育中,从“灭国”与“去史”的因果联系中,强调历史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以史育人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滋生和蔓延。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论坛文章,是针对当年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而作,文中引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典故,并以前苏联的解体为教训,强调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畏,就难以捍卫良知,直面未来,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动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