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清晰地印在生命的回想里,故乡小城的人们的生活,重新再现,故乡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充满诗意的乡土画卷。对爷爷的怀念之情,对家乡的人的淡淡的回忆,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对一些家乡旧风俗的描写,揭露当时社会的环境中的民众思想的落后以及麻木。
萧红的这部小说《呼兰河传》,以自传叙事方法,有东北方言,歌谣。语言近似散文,以独特的诗化的风格。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句子简短。读起来使人容易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身临其境之感。“拉大锯扯大锯,老爷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这书中的首歌谣流传至今。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97830/4dffbd712f97a6c6.jpg)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著名作家,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命运坎坷,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在哈尔滨中学就读,接触了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萧红离家出走,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成名作《生死场》。仅活了31岁。留下了60万字的作品。
书中人物团圆媳妇悲苦可怜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团圆媳妇是个十二岁的女孩,被送到胡家当童养媳,由刚来时的活泼爱笑,人美,百病皆无,到被婆婆的不断虐待,变成一个“黄瘦”病人,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
刚到胡家,因为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不知道羞,走起路来风快,坐那儿笔直,她的婆婆就给她下马威。用针扎指尖,吊起来打晕,就用冷水浇过来。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的这种残忍的虐待行为竟然被当成理所当然,是为了让团圆媳妇规矩成一个好人,成为一个中用的人。
可见民国时期迷信封建思想,在民众的意识中多么的根深蒂固。婆婆把把辛苦养猪喂狗积攒下来的那点钱,用来给团圆媳妇治病上,偏方、野药,大神,赶鬼,占卜等方法样样都试过,钱不知花了多少,不见效果。只心疼在给团圆媳妇治病,请跳大神,占卜花掉的钱。对婆婆的愚昧和无知,真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婆婆 是个心善、面软,没做过恶事,处事是自己吃亏,让着别人的年老普通妇人,竟然狠毒的虐待团圆媳妇,竟然不知世上有虐待之事。这是当时的童养媳买卖制度息息相关。
把童养媳有了劳动力,承受家中累脏的活,还要孝敬公婆,伺候老人,照顾比自己小的丈夫,稍有闪失就会遭到婆婆的打骂虐待。团圆媳妇的婆婆打了一只碗,丢了一根针,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跌了一个洞,都过来打团圆媳妇。
在婆婆的眼里,团圆媳妇不如猫、狗、猪、鸡。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猫,怕把猫打丢了;打猪,怕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她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称。
跳大神的让她当众洗澡,在滚烫的热水缸里,旁边观看的人给她头上浇热水,把她头按在水里,晕过去后,捞出来用冷水浇,用针尖扎指尖,活过来,再放进烧滚的热水缸里洗两遍。这分明是在示众、是施刑。以治病的理由来摧残团圆媳妇。封建迷信的毒害可怕至极,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
这种封建迷信意识形态,是思想严重落后的表现。也突出了人们的愚昧和麻木。把别人的痛苦当作热闹看的丑恶嘴脸,甚至当帮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部分人的冷漠、自私的劣根性。
可悲可叹。这一切源于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