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不是有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你想去学艺术,可父母说不行,学艺术没前途,你要去学计算机,学金融,这样出来才能赚钱。你有自己喜欢的爱好,可总有人要嘲讽你,说你这个爱好根本就不能当饭吃。
周边的人不停地对你施加压力,让你按着他们的方式活着。可若是你妥协于外界压力,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累,整个灵魂都被抽空了,像行尸走肉。
最近,偶遇一本书《遇见你之前》,书中的人物在内心的渴望和外界的压力之中苦苦挣扎,备受心灵的拷问。

威尔:死是一种成全
小说的男主人公威尔,因为一场意外而瘫痪。原先他可以去骑喜欢的摩托,从高楼下飞驰而下,过着有挑战的生活。而现在他的人生困在轮椅之中,他没办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他希望结束这样的生命。可他一次次地尝试自杀,却一次次地被家人救起。
他不得已,只得活着。
他说,我活着,勉强活着。

是啊,人生在世,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选择,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知名作家琼瑶曾给自己的儿子儿媳写过一封信,信中指出,活着的基本条件是有喜怒哀乐、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动。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那么她宁愿去尊严死。
生存是为了自由,而自由源自选择。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如是说。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我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而死或许是一种成全。
露:我想要你好好的
小说的女主人公——露,受雇成为威尔的护工,却意外地爱上了威尔。明明威尔的生死与她没有直接关系,但因为爱,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挽留威尔,试图帮助威尔找到活下去的动力。
爱情里我们既自私又无私,我们想自私地将爱人留在身边,但又不忍心看到爱人因被束缚而痛苦。我们常说毕业季等于分手季。毕业的两个人,因为人生规划不一致而分道扬镳。分手并不意味着感情破裂,而是希望分手后对方能自由地追求想要的人生,不为感情所牵绊。

露用六个月的时间,和威尔一起赛马、听音乐会、度假等等,探索生命中的可能性,而威尔也尽最大努力帮助露成长。
面对爱情,威尔会放弃死亡,继续陪着露成长吗?如果威尔依然坚持赴死,露又该如何选择呢?
特雷纳夫人:或许不该用爱来绑架孩子
威尔的母亲——特雷纳夫人,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威尔死去。而另一方面,支持儿子安乐死,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她说,我从未企图杀死自己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留下来,但儿子就是不听话,一次次地自杀。
威尔的母亲没有办法,只能和威尔定下半年之约,她希望威尔能改变自己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以爱为名,试图控制别人的人生,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伤害,替别人做选择,无论这决定是对是错,对方都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这会摧毁他的精神世界。
很多孩子都会对家长产生叛逆心理。父母完全不问孩子是否喜欢,就一个劲儿地帮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还限制孩子出去玩耍,而孩子只有一个任务:好好学习。孩子一旦反抗,父母就会苦口婆心地说,这是为你好。
为你好——这是一句赤裸裸的绑架语。别人替你做的选择,终归不是你的选择。而不管选择是对是错,自己的选择才会带给你一种使命感,让你感觉活着是有意义、有使命的。
爱我所爱,选我所选,但求无怨无悔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村上春树如是说。
我很喜欢村上的这句话,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自己的选择。只要自己的感受是对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都会觉得自己真正活过,为自己的选择活过。而只要为自己的选择努力过,我们就不会后悔。
这六个月,露和特雷纳夫人从爱出发,一同努力,试图改变威尔的选择。
那么,六个月后,威尔的选择改变了吗?他的母亲和露会选择接受威尔的决定吗?

故事的最后威尔依旧选择了安乐死,可六个月后的他早已不复先前的颓废模样,而是微笑着,毫无负担地面对死亡。露和特雷纳夫人忍痛选择了尊重威尔的决定,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选择是种责任,选择我们所选择的,便要承担我们所承担的。他们勇于选择,勇于担当,着实让我钦佩。
《遇见你之前》这本书的作者乔乔•莫伊斯是书写爱与梦想的全民畅销书作家,这本书中,她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让我们在悲与喜之中体会最深刻的道理。
而这本书中,在生死面前的选择,才最考验人心,考验我们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