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始至终,在人群里,我都不是能与任何人熟络的人。
天性冷淡,对待眼前周遭事物,好若有兴致,却又索然无味。与人交往,也泛不起口沫横飞、说天道地的情绪。仿佛,除却自身,没有任何一物可以停驻,没有滔天的欲望可以束缚。
心神安定,波澜不惊,世人说清高生冷,其实心静如水,无有恐怖。
情绪,是允许有的。只是,莫以心为情役,非使欲枷锁自性。
林清玄有言: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每个人都有驾驭自己的能力,问题在于,这种本领,我们是否在灵智进化或者日趋懒惰中逐渐丧失了。
所谓情随事迁,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想法,皆伴随着生活里接踵而至的果报而相应改变。我们只注重结果,很难将注意力转移到由因到果的过程,去领悟、感受其中。到底,情绪化影响了自性,致使迷茫、混乱、空虚等等纷至沓来。即便是微小的情绪,我们也仅限于运用,根本参不透背后真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纵作如是观。

举世沉浮,看不破,执迷于灯红酒绿、柳巷花火。没有多少人会细细体会,我为什么会发脾气?这个情绪,又来源于哪里?不是体会生活,而是深陷于生活,沉醉于生活,不可自拔。
我们喜欢自己区别于动物,在于我们拥有智慧,拥有理性。如果自己不能驾驭自己,要么于野兽无异。要么,成为情绪的傀儡,却毫不知情。
或许,一个人活得彻底通透,最大的坏处就是无法与“热爱生活”的人融合在一隅。你很清楚他的情绪来自何处,三言两语,终究说不清,道不明。甚至说明,对方也会难堪叨扰,不予深究。更有甚者,加之另眼相待,你更加觉得,自己不是无法融入其中,而是不在其中。
现在看来,有人丰功伟绩,有人功败垂成,原因无他:心境不同。
至少在同龄人面前,自己是丝毫不敢多提“境界”二字的。若我有心使旁人跳出思维囹圄,立刻有无数的人蜂拥而至苛责你:年纪轻轻,想得太多,还是年轻人吗?
然而我却想说,倘使可以变得成熟,为什么一定要放在成年之后,甚或近乎耆耋之年呢?有些幼稚,当避则避,有些错误,当免则免。年龄,从来不是放荡恣睢的借口。
为了这些桎梏,我们舍弃长远,追求短暂的欢乐,蒙蔽天资,遮掩真道。
那些千古流芳的圣人,无一不明心见性,自证空明。他们不是不想要拯救世人于水火,如果舍弃生命,可以拾世人于愚昧之海而去,何以无果?
圣人终归是人,手捧之物到底可数,而苦海无垠,众生无限,穷尽一生,渡不尽。即使渡尽,亦不可免轮回之苦。
渡不尽的,不是人,而是人心甘愿为欲望驱使的臣服。

地藏王菩萨发下宏大誓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可见,他同孔子周游列国、想以以身证道之法引导万民的想法别无二致。同样怀揣着热忱,抱负非凡。只是,人的心,欲壑难填,欲求不满,没有一颗坚若磐石的金刚心,没有足以洞悉一切天下之情伪的慧眼,是万不可成的。不满足他们的欲望,前一秒还对你感恩景仰的人,下一秒就是詈语相向的虎豹豺狼。
如果可以比喻,佛即是魔,魔即是佛。
只要放下执着,泯灭一切成见,谁又敢说,人不是佛?可当不知执着,一味持有成见,谁又敢说,人不是魔?
基督教说,上帝是万能的,可以翻手为云覆手雨。却无法降魔。佛教《涅槃经》有记载,佛祖即将涅槃,问魔波旬:“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你是高兴的吧?”
魔答道:“高兴,但是也不高兴。”
佛祖又云:“之后的五百年,还有我的弟子,正法还可传世,你还有什么办法来破坏佛教?”
魔答道:“你安心吧,我自有办法,我可以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讲你的经。”
佛祖惊道:“啊!你厉害,这是魔破坏佛教的愿力,这个时代,眼睁睁看着就要来临了。”
故事到此结束,由此可见,魔甚至可以披着佛祖的袈裟讲经布道,还有什么人不是混迹于身旁的魔呢?

真正的根源,是世人流连眼前常驻的色,往返感官所带来的受,耽于表象而产生的想,为有为法迷惑不住的行,因缘和合造作的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万物运转,生生不息。心无罣碍,无所常滞。你仰望的、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上的参天大树,你梦想的田畴阡陌、鸡犬相闻的桃花源,皆是肉眼凡胎所想所见。静止的,只是相对的。运动的,却是流转复始。
真正通透了的,自觉色泽鲜艳、香气逼人的花非花,氤氲湿润的雾非雾。缘起性空,自在枯荣。或生或死,此生何为。我想,这四句便囊括了世间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