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晓说》的两期节目都是在讲金庸先生的作品,金庸先生作为近代华语文坛最受欢迎的文学大师,作品早已蜚声世界。高晓松说金庸先生营造的武侠世界影响了至少两代人,他说大师写的每本书都至少看过两遍,有的甚至三遍、四遍。说来很惭愧,本人至今连其中的一本都没看完,电视剧倒是看过很多部,但是感触并不是很深。
在看电视剧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其中的情节快些,再快一些,因为我总喜欢看到其中打斗的部分。至于那些衔接的部分不要也罢。所以说,金庸先生的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小,因为我并没有深入到他所创造的世界中。每次想到这,我自然而然想到了中国文坛最大的IP——四大名著。我依然没有看过其纸质版,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剧之一,使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丧失了看课外书籍的兴趣,尤其是指定的课外书籍。
虽然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但是电视剧或多或少都看过,尤其是《西游记》,孙悟空来回蹦哒的场景还是记忆尤新。细思一下,为何我们看完电视剧之后,再也不想看原著书籍了?那是因为电视剧已经把我们的想象具体化,我们很难再有兴趣用看文字的方式,再来一遍。又细思一下,为何我们看电视剧之后的感悟,总是不如看完书籍之后。答案还是一样,电视剧扼杀了我们的想象,乃至思考能力。我们只能体会到即时的视觉快感,至于我们的大脑,早已在我们观看电视剧时,自动封闭了。
有人说,为何到明清时代,小说体突然火了起来。而在这之前,小说跟本没有那么长,比如诗经,那么唯美的爱情故事,只需寥寥数百字即可,但是它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却是无限的。这种趋势,亦说明明清时候的人,也早已不如他们祖先爱思考、爱想象,时至今日则更甚,所以赫胥黎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悲观的预言——我们终将被我们一直追求的美好事物所毁灭。
最近两天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万万没想到:可以这样读《西游记》》。说实话很颠覆三观,首先经过作者详细考究,《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吴承恩或者说吴承恩并不是其唯一的作者。在作者举出的各种例证中,其中的有一个论据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历史上确实有吴承恩这个人存在,而且还有关于他爹的记载——一个入赘之人。可想而知,在古代的那种传统环境下,入赘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肯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然而作者不仅在书中屡次提及入赘这一词,而且还编写了猪八戒入赘高老庄这一情节。作者吴承恩是多么深怕别人不知道,他老爹是一个入赘的男人啊。
第二个令我脑洞大开的地方在于:经作者考证整部《西游记》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拼凑在一起的。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另一个就是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并且这两个故事流传的地域还不一样,前者是在南方,后者是在北方。所以,你能够从中看到各种漏洞,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西天取经就是一个战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完全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解读《西游记》,还美其名曰忠实原著。
第三个令我脑洞大开的地方在于,《西游记》其实是民间中下层人物的读物,而且其中很多神仙都不是佛教与道教中的,都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所以文学水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包括现在特别流行的《金瓶梅》,为何它的作者只是一个昵称或者艺名——兰陵笑笑生,那是因为在当时的问人看来,写这类小说都是见不得人的事情。
【西游记的另类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