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第一份工作找到人生方向

作者: 15c40baef186 | 来源:发表于2018-08-24 11:50 被阅读37次

    今天Abbey不讲如何写简历,而是为大家带来我们 CEO David 朱英楠在知乎上分享的文章。

    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David 是个投行跨界互联网创业的嘻哈歌手。他哥大本科毕业后去了香港高盛,后来回国创业创立了超级简历WonderCV。

    他其他的头衔还包括清华大学职业生涯计划导师 |在行百单行家 | 领英专栏作家 | LeanInChina职业发展导师 | TEDx演讲人等等

    对了,他还是个业余音乐爱好者,制作过多首说唱歌曲。

    言归正传,这篇文章是 David 总结了自己的个人经验,为在如火如荼的校招季中对于自己未来迷茫、恐惧的学生们进行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的职业道路越来越需要时间摸索和试错,第一份工作选错了没关系,思考清楚才是关键。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具体到要从事的职业。而另一种人,可能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摸索和试错,才能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聚焦点。

    大部分人都属于后者,包括我。

    小时候大人问我长大要做什么,我会一脸骄傲的回答:“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何为有用,怎么有用,有多少用,我一概不知。这和曾经很多人用的一个签名 “Be a Better Man” 其实很类似,“做个更好的人”与其说是目标,更像是一种态度。

    长大以后我慢慢理解,目标越明确、具体,才越有可能被实现,空洞的目标其实和没有目标并没太大的区别。

    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高盛香港的投行部。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投行曾是我学生时代的职业梦想。从业 4 年辞职后我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职业路径,离开香港变成北漂,离开 PE 开始创业,中间在清华、北大、人大、哥大等高校做过职业导师,从零开始学习编程,现在开发了一个求职平台,完成了两轮融资,被硅谷孵化器 Y Combinator 录取。

    可以说,我的职业转型是巨大的。

    刚毕业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自己会从事互联网,更没想过一个完全看不懂代码的人会去学编程自己开发产品。回头来看,尽管在投行的第一份工作在短期解决了我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满足了我对经济独立的渴望,但在地域、行业和高压力工作环境下,也限制了我对于国内变化的了解,没有更早的发现自己对新兴领域的兴趣。

    其实随着行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每一份工作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第一份工作的平均从业时间,早已不再是3-5年。领英发布的 “2018年职场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中提到,95 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只有短短 7 个月。

    很明显,第一份工作已经不再决定你的人生,但它仍然是重要的起点,因为在任何时候转行都有很高的成本,之后能够接触到的机会和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份工作。

    为什么选择投行?

    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会做投行,或者说投行在今天还是不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

    我本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经济学。美国大学里求职意识普遍非常早,大部分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知道去写简历、找实习。

    哥大的校区在Morningside Heights,翻译过来是“晨边高地”,属于整个曼哈顿主城区的最高点,站在哥大正中心的日晷能看到纽约每天的日出日落。可能因为距离华尔街很近,哥大的职业发展氛围,从我入学的第一刻起,基本就被金融行业笼罩着。来校内举办宣讲会的企业,也主要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和对专业要求更高的医生/律师不一样,投行工作并不要求对口的专业,而更看重多元的专业背景和领导才能,会有很多人文专业的人在投行里工作,而且薪资待遇高于其他工作。

    跟投行类似的,还有咨询和500强的管培机会。这些选择,都属于“综合性人才”的岗位。不同于专业类人才,这些岗位几年后出来的职业路径会比较广,选择空间比较大。

    刚毕业的你并不需要现在就做出详细的职业规划,可以工作几年,再看看新的机会。

    优厚的薪酬待遇、多样化的出路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职业尚在迷茫的应届生是巨大的诱惑。

    从学生到开始工作,最大的变化实际上是体系的变化。

    教育体系通常是线性、可预测的。小学念完上初中,期中考完考期末,托福雅思GRE。对应的努力考出对应的分数,对应的分数考上对应的学校。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是明确的,而选择余地和个性化的空间都是有限的。

    职业发展则不一样。个人努力不一定就能出KPI,KPI好也不一定就升职加薪。所学的不一定是所用的,现在做的不一定是未来做的。

    从线性发展的教育体系离开,进入更加多样、更多选择和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的职场,对于大部分人都很难适应。

    这也是路径明确的大公司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对职业迷茫的人,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能够提供很强的安全感。

    好的薪酬福利,清晰的晋升通道,大公司因为具备这些特征,成为了第一份工作的首选:

    公司大—— 拥有成熟的培训体系

    招人多 —— HC多的公司才会校招

    学习快—— 两年内掌握标准高端人才技能

    出路好—— 两年后可选择的地方比毕业时更多+更好

    也正因为大家都想去,于是求职竞争都异常激烈。有些岗位每年都会收到几万份来自全世界大学的简历投递,但最终只录取十几个有机会转正的实习生。

    第一份工作给我带来了什么?

    在投行中培养的工作习惯,其实适用于大部分其他的工作环境。

    高盛投行部入职前会把全球的分析员集中在纽约培训两个月。培训的内容,70%的财务和估值模型,20%的数据搜集/文档规范,以及10%的合规/内务/高层分享等。高盛的前任 CEO 贝兰克梵和即将上任的 CEO 所罗门,都来做过高层分享。

    培训始终是培训,真正能培养出来的工作习惯,主要来自于工作中。

    大部分人理解投行工作分为承揽、承做、承销。但其实日常中更形象的分类应该是:有项目的时候,和没项目的时候。

    没项目的时候,会接到很多承揽相关的工作,比如做 Pitch book,更新各种 PPT 演示材料里面的数据,真的闲下来还可以看一看行研报告,参加一些公司内部的培训和社交活动。

    有项目的时候,从初期偶尔的差旅,会逐步深入到尽职调查、管理层会议、路演等非常疯狂的日程。尤其是当人手不足,一个人要同时上好几个项目的时候,万一碰巧两个项目最忙的时间点较差到了一起,基本上每周三四趟航班,工作 120 小时不在话下。

    这种环境中培养和锻炼的基本素质,包括基本的工作效率,还有体力、意志力,和责任心。

    因为投行的人力成本高,会尽可能用少量的人完成多个项目,所以会培养出超级高效的工作方式。比如不用鼠标操作 Excel,迅速用 PowerPoint 做出公司规范的报告,任何一段文字能一眼看出拼写及标点错误,准确根据客户和团队层级发送和抄送邮件,装订几十份路演材料一次过,都属于投行工作的基本操作(其中一些会有支持团队做,比如画PPT和打印,但在节假日这些都得自己来)。

    因为接触的项目和行业比较多,需要掌握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能力。找研究报告,从各类库里调集数据,画图做表,一小时做一个粗略的估值模型,都属于进阶一点的基本功,在第 2 年之后慢慢熟练上手。

    除了这些工作技能方面的培养以外,在投行中还可以获得一些其他工作可能极少接触到的曝光。任何一个高强度工作都可以锻炼人,但接触的项目和人的层面越高,则越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其他东西,包括思考方式、工作要求的标准等等。

    我入职后的第一个会议是在两个上市公司 CEO 的会议上记录笔记;工作一年之内就独自带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去纽约做非交易路演,在参加多个管理会议上逐渐锻炼出了随机的翻译能力。曾经有位国际保险集团亚太 CEO 说,我是他用过最好的同声翻译,没有之一。

    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

    前一段时间我回到母校,做了一场关于职业发展的分享。

    一个学生举手问我,他拿了投行的 Offer,但想知道进投行对未来创业有没有帮助。

    我笑了笑告诉他,“帮助不大”。

    去投行对于创业,和对于之后做任何一份“转行”工作的帮助都是一样的:好的工作习惯,高的专业水准

    至于其他,却并没有太多。想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路径都是直接去做,而不是曲线救国。“能不能一边拿着最好的 A ,同时兼顾着看起来更好的 B?” 这是个十分典型的学生思维,因为很多同学还没真正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东西需要取舍。

    如何做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除了基本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以外,还有这些维度是你可能需要思考的:

    1. 时机

    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时刻,绝不是大学一毕业的那几年。但是初期的积累却非常重要。能不能学到之后持续有用的技能,这是第一份工作最应该的考虑因素,而不是薪酬。

    能不能在一家公司得到快速的积累,建议要从宏观一点去看。行业都有明显的周期性,拿金融举例,如果去年在香港入职投行,今年赶上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改制,科技独角兽一窝蜂赴港上市,一年做的项目可能多过其他时期三年做的项目,学习和成长的速度不言而喻。

    多关注新闻信息,去和业内人士接触讨教,多实习近距离观察,都可以了解到大概的行业趋势,是稳定的,是高速成长或变化的,还是虚假泡沫的。

    2. 地域

    海外的生活方式美好、工作氛围更专业和高大上,但却跟中国大陆有一定的脱节。

    我很理解很多人咨询如何留在国外就业,但对于那些最终想要回国发展的人,现在已经不再是“工作几年再回国”的时代了,海归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名校名企还是有一点)。从我辅导过的上百海归求职者中很明显的感受到,工作过的比刚毕业的回国找工作更难。中国发展太迅速,两年不回国中国,市场就不再需要你了。

    3. 人际关系

    在海外工作,会认识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在外企工作,会认识很多名校海归;在互联网企业工作,会认识很多接地气的实干者;在国企工作,会认识很多体制内的人。

    希望认识遍布世界各地的有趣的灵魂,还是希望和一批在你希望发展的领域中共同成长的同道中人,这个选择对日后发展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第一份工作选错了怎么办?

    很多人求职意识比较晚,快毕业了才开始了解行业,找实习,或者通过家人介绍进了一家公司,进去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还有一些在找工作时千挑万选,但是还没度过蜜月期就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如果想换的工作跨度较大,很多人会选择重回学校,花几年时间积攒实习经验/考相关资质。我在高盛的一个同事,研究生毕业后在联合国干了6年,然后又读了一个研,30岁才进投行。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发展,几年后成了晋升最快的副总裁。

    但是决定换工作,最好不要只是因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我做过一个“如何短时间内快速转行”的知乎LIVE,其中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是:

    警惕目标不明确的转行

    如果将那些不喜欢当前工作、想要离开的原因作为 “Push Factor 推动因素”,将想去新行业的原因作为 “Pull Factor 吸引因素”,那么吸引因素多于离开的推动因素,才是一次成功跳槽的基础。

    换句话说,不要为了逃避,而盲目换工作。因为新的工作如果不想好,可能很快就会再次成为下一个想要离开的地方。

    咨询我的人中经常有人描述自己多么迷茫,找不到方向。很多人因为习惯了线性思考,在某个选择没有达到预期、沿着既定的路径走时,就会无比焦虑而乱投医。这个时候比起盲目的努力,其实应该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重新了解自己,同时多去和不同行业的人接触,找到一个具体的小目标。

    转行、跳槽,本质上和找第一份工作,需要考虑的东西是一样的,重新思考上面的 “时机”、“地域“、”人际关系“ 三个维度,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职业选择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生活方式,第一份工作就是这一切的起点。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热情,和擅长的技能,一步步摸索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也就不会再为人生方向而迷茫。


    以上就是 David关于如何通过第一份工作找到人生方向的全部分享,希望能够帮到正在迷茫中的你们,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娟娟新月:好文章👍👍👍
      • 15c40baef186:秋招/跳槽季已经开始了,大家如果有简历/求职相关的问题,可以评论或者私信,Abbey会为大家一一解答~

      本文标题:如何通过第一份工作找到人生方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vt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