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好友微信我说,感觉自己让自己失望了,像迷失了一样,甚至略带孩子气道,如果高中的时候就知道现在的自己是这个样子,一定会后悔长大。
我懂得她的想法,同样是工作快两年的人,面对现实跟理想生活的差距,不免会迷茫,甚至埋怨自己。
如果换作几年前,我也许会鼓励她,那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去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吧
但如今的我不会尝试做轻率的鼓励,迷茫是常态,愿意抬头寻找方向的人,才会为眼前不知如何抉择而迷茫,劝你追随我心也好,知足常乐也罢,这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重点是,你真正适合怎样的生活。
扪心自问,你有切实剖析过自己的性格、能力、家庭情况等因素吗?生活的方式并非无法更变。
喜欢朝九忘五的稳定,就要做好多数时一成不变的准备,可以偶尔羡慕那些大步流星的空中飞人,但仅限于此;
喜欢充满挑战,就得明白机遇与能力成正比,披星戴月,独自穿梭是常有的事,早日锻炼身体;
但有人说,尝试过安逸生活,总希望趁年轻去闯荡一方,拼他个功成名就,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有何不可呢?时间是流逝的,生活也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此刻的你分析利弊,仍认为这是适合的选择,那就去尝试吧,哪有那么多输赢可言。
又或者你厌倦了三头六臂的状态,期望择一处闲云野鹤,偷得浮生半日闲。这也无妨,两袖清风,衣锦还乡,倒也落的个潇洒自如的美名。
重点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适合你的。
这不是在鼓动你放弃尝试,恰恰相反,勇于尝试以后才会明白自己更想要什么。
可也有人说,我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或者期望怎么样的生活呀,那么我帮不了你,想必读再多的书,请教再多的人也帮不了你。不过,多读好书,与人为善,没有长远目标就设立小目标先,或许能让阳光照进你的迷谷。
但即使如此,仍不乏犹豫不定之人,瞻前顾后,自我折磨。
试问放弃已有又如何呢?这等于你放弃所有了吗?还是你的能力不足以再挣回来?那么你还是考虑清楚再决定吧,以免伤人误己,各不欢喜。
我有一好友在港大医学院读直博,前一阵子她跟我说,自己对医学不感兴趣,想要换一个方向试试,目前在自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她告诉我,虽然放弃已学有些可惜,但是从不同的尝试中发现自己令她痴迷。
那轻盈坚定的言语不经勾起我大三时纠结要不要读研的回忆。那时的我一方面理不清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另一方面对未来就业又充满迷茫,眼看周围的人或者早已开始复习,或者迈入职场实习,而自己惶惶不知。
经过大三暑假漫长的思索,最终决绝地放弃考研,直接就业。然后是独自在北京、上海,还有学校间穿梭忙绿,无暇顾影自怜。
工作一年半,我更加坚定了当初放弃读研的决定是明智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确实没有兴趣,当初只是害怕抉择,逃避现实罢了。
当然,一味谈追寻自己显得有些片面,毕竟人是群居动物,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则,有些人连温饱都勉强维持,谈何实现自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走上人生巅峰才算有意义,小桥流水也是意义,朝不保夕也可能是意义,能否与自己和解,内心平静才是判定意义的基准吧。
自我认知的过程注定不能一帆风顺,但无人能带你执笔。这是一道必做题,没有什么特别的解法,利用自己已知的条件和尚待挖掘的关联条件,一步步解答,期间如若发现有误,及时纠正、调整,循环往复,争取交一份自己满意的答卷。
最后引用英国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的话作为共勉,愿你终将获得内心的平静。
“尽管有时我还是想做一个非常不同的人。不过,我不再努力把这些不切实际的愿望变成现实了。”
“成功的人生并不是在行动之前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恰恰相反,只有行动、实践、质疑、再次行动,你才能发现自己是谁。我的经历就是这样。我的个性一部分来自遗传,一部分来自早年的经历,但直到我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后,它才最终成型。”
“我现在觉得,人生,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探索。要是一个人,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擅长做什么,那是何等的悲哀啊。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种个性的阶梯,在此过程中逐渐证明自己、发现自己。”
—— 查尔斯·汉迪《思想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