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之豪情
余旅居杭州、苏州二地近二十载。思乡心切,便毅然回归故里德清定居。在一次整理旧物中,有一张三十年前的照片,是一个少年书画培训班的合影。十多个孩子和二位老师,其中一个孩子是我。那么多年过去了老师在哪里?特别想再见见,于是把照片放在了朋友圈询问。没想到德清的很多朋友留言,这二位是德清艺术界最著名的卢前大师和他的儿子。居然就是卢前先生,前段时间德清诗词协会中秋活动上,我还见了。每个诗友都上台朗诵了自己写的诗词,我朗诵完便在舞台上为他们弹古琴,伴奏。而当时就觉得卢前先生特别眼熟,他不高,清瘦,浑身散发着文人气质。在德清的文艺界,我听到过无数次他的名字,读过他的诗,看过他的画作,却不知道少年时合影的就是他。是啊,毕竟三十年过去了,孩提时的很多都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3687/dee57f354549e86c.jpg)
我们终究还是又遇见了,在云岫寺的抄经活动上。我把照片给他看了,彼此寒暄,深情地回忆了一番,他说当时主要是他儿子卢忱教我们。卢忱的国画老师也很有名,叫杜巽,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在我的回忆里卢忱老师当时教的非常专业而且仔细。在培训班里,我学习素描和水粉画,对我后来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卢前,1943年出生,字葆光,一字光甫,别署莫干山民,万竿睛雨楼主等,祖籍温州鹿城人氏,定居德清几十载,因其诗书画印四艺兼修、德艺双馨,德清文艺界人士大多都尊称他为“卢大师”。 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钱塘书画研究社常务理事、德清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曾任浙江省辞赋学会副会长。他的古典诗词、楹联、书法、篆刻、国画无一不通无一不能。出版有《卢前山水画册》、《万竿晴雨楼印稿》、《万竿晴雨楼吟稿》等诸多著作。
浙江德清的莫干山是卢前工作过的地方,山上翠竹满坡,气候凉爽宜人,素有“清凉世界”之称,清代开始已成为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春秋时期山上住着以铸剑为生的一堆夫妇莫邪和干将,后以他俩的姓来命名此山,故称“莫干山”。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3687/865792ff2121cd30.jpg)
在莫干山武陵村口的一堵大石壁上,有一个高十米的“翠”字,蔚为壮观。是上海钱君匋先生来莫干山消夏时题。“翠”字是草书,识者不多,寓意知者更少。当时正在莫干山管理局工作的卢前先生亲自撰写《翠字岩记》百余字,并请谭建丞书写。百余字在摩岩中可算鸿篇巨制了,施工难度极大,春天雨多,时刻时辍,至暑天方完工。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还作有报导。
卢前爱山水,也附情于它。 他说画画的基点,是兴趣,古人谓之“兴寄”。画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也可说是画适宜于“性分”才质,真诚实意。“适兴”,“畅神”,“怡悦情性”,以画为“寄”为“乐”。
每当我赞赏其作品时,他便谦虚说:“我这种古法笔墨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了。”
我亦学画多年,没有离开过传统。传统是什么?历代相传的经典作品就是山水画传统美学的物化,而深入研究这些作品正是学习传统的最佳方式,也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卢前先生的山水画走着正宗的传统路线。作品中,既有烟波浩渺、飘逸清秀、深林茂密、水润华滋的南方山水,也有北方名山的沉雄巍峨,一望无际平原的壮阔苍茫。雄笔压腕,秉天地水乳交融,萱蜡铺陈,倾包容山水遐想。观之,淋漓尽致之爽。可见笃信“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卢前之笔墨豪情。
2011年6月1日浙江博物馆与台北故宫联合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为了呼应这个展览,富阳市邮政局慕名请卢前重临《富春山居图》,并申报国家邮政总局制成个性化邮票,予台北合璧展当天也在富阳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卢前的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能,书风朴厚典雅,结字生动传神,线条遒劲有力,圆润饱满,章法丰富多变,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古意和传统书法的精髓。更佳是自作诗文,诗情驱动笔墨,意境相互交融,节奏自然生发,动人心魄。痴墨数十载,累书充栋,濡毫展纸、笔墨不辍。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3687/f61348cf898fcdd7.jpg)
卢前老师和画家陆俨少、 费新莪还有一段交往故事。 陆俨少早年曾经在德清上柏的福庆坞买田置屋,度过几年隐居生活,并在上柏认识书画家费新莪,陆费二人一见如故,并相约在上柏山里作笔耕墨樵的生活,后因日寇入侵,打断了二人的山隐之约。1990年陆俨少创作了著名画作《上柏山居图》。
当年,卢前邀请陆俨少写《莫干谣》,陆俨少一口答应。收到稿后,卢前便将《莫干谣》刻在了石碑上,放在莫干山的天池禅寺,并邀请陆俨少来莫干山。卢前记得陆俨少那天来,头上带着一顶绍兴毡帽。同行者有新加坡蔡斯民、中央美院李行简及二位陆公子。当陆俨少看到天池禅寺里放着用他撰写的《莫干谣》刻的石碑,非常高兴,和碑一起合了影。后来这首特意为莫干山写的《莫干谣》录入在陆俨少写的自序里。原稿笔墨为陆俨少钢笔稿,现由卢前先生珍藏着。
隔了一年,陆俨少和费新莪相约又来到德清上柏创作、游玩,当时大家都知道费新莪画鹅传神。于是,当他们合影的时候,村民们便抓来二只鹅放在他旁边一起合影。费新莪画了很多鹅送给德清各界朋友,后来文化大革命时这些画作基本被烧成灰烬。
陆俨少回杭州的时候和卢前说:“你什么时候空了来杭州,我送你一张画”。卢前却错过这次机会,因为当时从德清去杭州交通没有现在那么方便。再说从莫干山下山更不方便,下山到庾村后,还要转车。他怕当天不一定赶的回来,就一直没去。现在说来也算是遗憾事了。
一本出版的《万竿晴雨楼吟稿》是他的古体诗、楹联集。录入了一千多首他写的诗词。
1989年特意为莫干山的“翠”字写了一首诗。
《莫干山君匋先生草书翠字刻石竣工喜赋》
翠字虬龙舞,草书功不凡。
倚天抽大笔,泼墨向高岩。
万险援藤上,千钓落凿镵。
摩崖留胜迹,诩有督工衔。
1987年卢前写了一首陪陆俨少游莫干山的诗。
《奉陪陆俨少教授游莫干山》
未必垂垂老,攀登己近宵。
扶筇寻旧梦,回首抚前朝。
宝墨竣碑刻,多情应柬邀。
山中真故事,看取莫干谣。
读着他写的诗,字里行间,让人见景见人。
卢前的诗词在其它国家也受到欢迎。 有一年泰国皇太后做寿,出了一本纪念诗集,卢前的诗被收录其中。后又应邀参加马拉西亚诗词研究总会、马六甲孔教会古城诗社之邀,远去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参加活动。现场有以“云、草”为题现场征联环节,卢前以“云傍征帆乡思远,草侵古道雁声高”应对,登台领奖,亦属当晚佳话。
卢前的画中结合了诗书画印,是中国画极高的艺术形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
古人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卢前常自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情感,或谈论艺术观点,或咏叹画面意境。
他的篆刻,印学远绍秦汉、近宗浙派;间参缶庐、白石、历年篆刻已逾千方。坚守传统不离古法。自刻钤印和题跋一样,成为卢前中国画中的组成部分。印章虽小,却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于一身,内容有镌刻姓名、斋室、吉语、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他选印的风格也一定是入画的,气韵与画同,如道家说气,作品无一不是作者自生,气不散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3687/6ac7a2acdfa3b207.jpg)
在艺术的浩瀚中,卢前先生以诗之情怀、书之意气、画之真趣、印之体魄,研磨日光,饱蘸月色,将笔毫、刀痕飞舞,在沁人心脾的墨香里,在古拙的石痕间,沉醉轻风,纵不是峥嵘岁月,也将一个梦里天下尽揽入怀,静静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