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篇幅不长,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在哲学方面欠缺的基础背景知识,我并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是把零星读懂的部分串在一起:
作者的观点 ---否定性的社会(福柯的规训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功绩社会。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哇!不提倡“积极生活”反倒倡导“闲暇”和“倦怠”,是不是很消极?不过也促使读者思考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
推荐指数 4/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