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听过那句话——“等...之后就好了”。
小时候一定要努力学习,拼命考出高分,等考上个好大学就好了。毕业后一定要努力考编进大厂,等找个好工作就好了。工作之后一定要嫁个高富帅/娶个白富美,等结婚之后就好了。结婚之后最好三年抱俩,等娃上学就好了,等娃长大就好了...
我也不明白那句话包含的“好了”究竟好在哪里。但依我的人生经验,并不存在某一个节点,能让我的人生有飞跃式的改变。
当我辛辛苦苦迈过了一个坎,以为幸福即将到来的时候,前面不远处总会有另一个坎在等着,于是我不得不从头开启打怪模式。那些以为可以迎来人生重大改变的期望总是落空。
例如学生时代,作为班里学霸的我从来没有将学习视为享受,而是把每次阶段性考试当成目标,只要能够达到那个目标,可以放下手头所有"不重要"的事。吃饭不重要,食堂随便吃一点就好;睡觉不重要,晚上在被窝里打着灯学习,等实在睁不开眼再去睡;身体不重要,每天的洗漱穿衣都是匆匆忙忙,没有了梳妆打扮的心情,时不时还会将成双的袜子穿错;家人好像也不重要了,连一周一次的电话有时也懒得打...
父母老师对我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表示赞赏,仿佛全天下嬉戏玩闹的学生都是罪过,就该同我一般埋头苦读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我在这样的价值观下成长,以至于我将现在的人生描画成了黑白,只有迈过某一个坎之后才可能斑斓。
然而,高考完的我进入医学院,开始了“年年期末像高考”的生活。那时,我的大学生涯被各种各样的考试分成了一节又一节,我就像个登山者,总是仰头朝着眼前的这个小节点攀登,到达之后又赶往下一个节点。就像进入了循环。
我总是期许着某一个节点能给我带来转折,但希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终于明白自己失望的关键所在,是自己一直都“活在将来”。原来我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当下的时刻,总是暗暗给自己画了未来的大饼,觉得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未来的铺垫,都是通往幸福将来的“必需”。
我就像是个行色匆匆的登山人,为了早早到达山顶而忽略了周边的风景。直到近期读了阿德勒心理学相关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书中哲人的话给了我无尽的启发。
哲人: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但是,这种把人生理解为故事的想法与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紧密相关,而且会把人生的大半时光当作“在路上”。
青年:那么,您认为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哲人: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哲人: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是的,认真的人生就是活在此时此刻。如果能早点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我可能可以活得轻松很多。
这意味着,只需要把精力放在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不要去纠结未来的结果。过去和未来都是谎言,我所拥有的就是“此时此刻的人生”。我所期许的美好未来,实际上就是今天的重复。
所以不会因为害怕明天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就放弃今天的努力。管它考不考得上名校,认真学好今天的知识点再说;管它能不能得到提拔,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到80分就好。
我见过太多的人因为担心这担心那,而迟迟无法迈出眼前的一步。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没有勇气。他活在了将来,被焦虑、担心、自卑等等情绪拖累了自己。实际上的任务并不难,难的是撇开这些情绪和幻想。
当减少了这份内耗,精力才能被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