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的教学不迷茫
2012年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登上了小学校园的讲台,并主要教授三年级语文,语文并非我的专业所学,对“语文课”的理解来自自我的潜意识——把课本知识教会学生,我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会写字、是否理解了大意、是否会理解句子、是否会背诵语段、是否会做练习题,而我备课的过程就是看教参资料的过程。对语文“为教而教”的做法,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好,还乐此不疲,觉得很充实。直到那次送教下乡,崇文街小学的几位语文老师来到我校讲课---
清楚地记得有一位老师讲三年级阅读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课堂上学生欣喜而雀跃,看课教师好评如潮。下课时,一位学生跑到我的跟前面带满足又略带骄傲地说:“张老师,我觉得刚才那位老师讲得比你好!”我顿时语塞、顿时羞愧,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比较方能见差异,我清醒地告诉自己:学生不喜欢、不欢迎的课堂绝不能再苟延残喘,而我也清晰地明白学生的欣喜满足感来自哪里,因为那也是我很欣赏的地方:那位老师运用卡通图片让学生自主画步子的方法来突破“科利亚是如何找到木匣子”这一重难点,我首次感受到这种“间接讲授”的魅力: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
“间接讲授”是当时我对此教学方法的浅薄理解、肤浅概括,如何间接?间接的根据在哪里?如何掌握运用这种方法?一连串的困惑像一层层面纱蒙在我的左右,让我看不到来路,也望不见去路。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告诫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迷茫时更应努力前行,冲破那层面纱,否则永远看不到曙光的灿烂。
二、追根溯源,走出困惑
教研室每学期都要举行做公开课及培训活动,通过做课指导一线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这对于我来说是绝好的机会,带着困惑去虚心学习,我把学习重点放在了“间接讲授”上。渐渐地,我发现教研员在做课过程中频频采用“间接讲授”,他们的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目标,把大目标分解成台阶式的小目标,紧抓教学重点,为学生创设各种如痴如醉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并充分张扬他们的鲜明个性,在这样师生互动、活泼充盈的氛围中让学生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做中学。
教研员所采用的“间接讲授”途径丰富多样,有的通过图画、音乐、语言的描述,有的通过口语交际,有的通过表演模仿,有的把学生带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样的教学方法即是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景教学法”,它使语文变为具有魅力、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回首萧瑟处,刚入职时我的拙劣教学方法实则就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忽视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领悟情感,把生动的教学内容变得枯燥、沉重,抑制乃至延误了学生的发展。这时我对“情景教学法”从当初的感知其存在过渡到识得其真面目。
三、不断尝试,还在路上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情景教学法”向素质教学模式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真切的感受是运用情境教学法上好一堂课堪比一次艺术的精心创作,它需要对教材理解透彻、对目标把握准确、对学情了如指掌,三者糅合遇见灵感再润泽技艺才能完成一次完美的情景创设,这就决定了备课时间长、任务重。
都说创新从模仿开始,我先学习研究教参资料中的情景创设,把情境创设反方向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衔接起来,这样就能观其源知其流、而因其流溯其源;接下来从教材重点语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出发,正向模拟情境创设,在模拟过程中结合学情做一些取舍和变动,使它更符合自己的风格,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模仿的同时,我还督促自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说过:“生活是文章唯一的源泉。”在生活中积累情境、挖掘情境,比如积累图片、事件、艺术形式,再比如可以参观菜园、可以观察小树林、可以根据电视剧小品等模仿表演等想法,万物皆为我所用,把这些积累运用到教学中,使情景创设化难为易,使教学设计渐渐成为原创。
前年,第四共同体组织“同课异构”活动,抽到了我所带的四年级,课文是《鱼游到了纸上》,接到任务以后,虽有许许多多的顾虑,但我真想把它当做一次大胆实践的机会,于是潜心备课,希望能把平时的积累所学运用到这次讲课中。下面就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谈谈“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本节阅读课的一个重点是感受聋哑青年画鱼的品质,聋哑青年把鱼画得出神入化,源于他的专注和持之以恒。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大家在赞叹议论,作者却没有写赞叹什么,议论什么,“同学们,大家一定看到过类似的场景,你也是其中的一名观众,能不能说说你旁边的人都说了些什么?”学生不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啧啧赞叹小伙子画得真专心哪!”、有的说“一个小男孩指着金鱼议论金鱼的眼睛圆溜溜像真的一样。”还有的说“我在心里暗暗赞叹道画得真是栩栩如生。”……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精彩,说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这里运用了结合生活拓展想象的情景教学法,化抽象为具体,从学生自己的思维中引出了聋哑青年的品质:专注。
“他依然在静静地画画,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这句话是对青年的细节描写,有两个专有名词:工笔、速写,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的根本不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但聪明的学生们会根据后面的语句来理解,如何强化这一理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青年画技之高超,我运用了看图片描写的情景教学法,“聋哑青年画得如此神奇,我们快挤过去瞧一瞧吧!”先调动起学生的看图欲望,他们跃跃欲试,我先展示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一幅工笔,一幅速写,再展示聋哑青年画得金鱼,同学们的眼睛立马就亮了起来,很快理解了工笔和速写:噢~,真是活灵活现!接着出示下面的补充练习,让学生看图描写,满足他们此刻的表达欲望:
他有时工笔细描,你瞧,鱼的眼睛_______________;
鱼的尾巴_______________;
鱼的鳞片_______________。
他有时挥笔速写,鱼游起来了,游得那样__________,那样__________,那样 __________……
“一图穷千语”,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情感体验达到了一个高潮,还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讲课结束,为了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我运用角色表演的方法创设情境。 “哪位同学这节课没有发言机会,请他上台来和老师表演一段。你想把我们想象成什么关系?好,母子关系。你是儿子,我是妈妈。”儿子放学回来了,妈妈赶快开门。“儿子,回来了。这么高兴,今天在学校学什么新课文了?”“《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在水里,怎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不是鱼真的游到纸上去了,是说一个聋哑青年执着地到公园去观鱼、画鱼,把鱼给画活了,就像是鱼游到了纸上。这位残疾青年真了不起!”“可不是吗,他做事很专心、执着,很感人。”这样创设一段母子的对话情境,既不知不觉回顾课文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次讲课,运用“情景教学法”,较为理想地围绕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也很好地实践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学得愉快、学得充实,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情景教学法”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李吉林老师认为,情景教学分四个阶段;带入情境——优化情境——凭借情境——拓宽情境,四个阶段衔接自然、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情景教学法,才能让语文真正成为活的、有意义的课程。我的“情景教学”成长尚不成熟,需要更多深入的思考、进一步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成长永远不会停止,我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注:此篇成长记仅仅记述了我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学习情景创设的心路历程,教学方法运用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妥之处,望同仁们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