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30岁不晚》系列的第十八篇,我的目标是写满365篇,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写下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绝大数人都是耳熟能详,只是不知道实际践行的有多少。工作以后,经历了更多的事,见证了更多的成功和失败,越发觉得,这句简单的话,闪耀着智慧与真理的光芒。
这句话应当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个层面,就是最通常的理解。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所以不可能凡事都靠脑袋记,所以得用笔把它写下来。有些事,是因为时间会将其冲淡,有些事,则可能比较复杂,人的记忆不方便承载。总之,即便你有很好的记忆力,也不要盲目自信,或过度依赖大脑的记忆,还是要写下来,这样才能有迹可循。比如说今天借了张三五毛钱,明天有个重要的会议,老板又交代了一个工作汇报,媳妇要吃某个饭馆的招牌菜等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还是老老实实的记下来。
第二个层面,写下来不仅是为了记忆,还是为了分析。“真问题”仅仅靠脑袋是分析不清楚的,需要拆分,需要寻找依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所以写下来,是为了把事情看的更清楚,分析的更透彻,更接近事情的本真。比如,谈对象,到底自己想找什么样的?无非就那些维度,身高,学历,家庭背景,工作,长相等等,把这些一一列在纸上,然后把最低的标准写清楚,哪些方面是必须达标的,哪些方面是可以商量的,比方说你就是极度在乎颜值,那在学历、收入等方面就可以做适度让步,只要有足够颜值就妥妥的了;再比方说,你就是注重家庭背景,那出身就非常重要,如果说你的要求并不高,那各个项目达到个60分也就够了,这样分析清楚了,再和自己的可选项一一对照,自然就知道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了。当然,用谈对象来举例子,是为了通俗容易理解。事实上,从写文章做研究的角度也是如此。发表一个观点,研究一个问题,仅仅靠直觉下几个判断往往是武断的,最终得诉诸文字,提论点,做综述,找论据……是一个很浩繁的工程,正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就是为什么,博士生就一个问题写的论文,写完都是一本书的容量,因为没有这样的体量,没办法把事情说清楚。
最近“雄安”可谓一夜成名,有文章追溯到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的研究成果《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想来逻辑也是这样,国家如此大的方针政策,必然是有一帮智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充分的论证,所谓“千年大计”肯定不是贸然而来。
所以说,“写下来”更高的层次是,把事情的方方面面囊括进来,把历史,现在还有可能的未来,都要捋清楚,然后再做判断。只有这样,我们的步子才能走的扎实,我们的理性才发挥了作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提起笔,写下来,然后捋清楚,最后再行动。
汪小六
2017.04.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