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为何家会伤人》,这书名听起来很刺耳不讨好,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家是孩子永远温暖的港湾。在过年返城时,汽车的后背箱里塞着满满年货,那都是父母的跟随你千万里的爱啊!
但是,不是有了孩子,也以为自己爱孩子就能自动当好父母。
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写这本书不是来批判家庭和父母,而是要告诉大家掌握一些家庭心理常识,就可以避免很多家庭悲剧的发生。
每年都有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跳楼自杀的孩子,父母肝肠寸断的喊着,再也不逼孩子学习了。这一场人间悲剧,本能简简单单的化解,但依旧每天都在上演着催孩子学习的事情。
正因为家人是我们最珍贵的人,所以才要学习怎么不让家伤人,要让爱和珍惜成为家的主旋律!

作者根据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在解决家庭问题上给了很多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不该是最重要的,也不是都要听父母的,因为夫妻才是整个家庭的核心,所以家庭幸福的关键在于夫妻关系。
在大多数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排在在孩子和父母后面,甚至很多家庭已经没有夫妻关系了。一个人是孩子他爸,一个人是孩子他妈,两个人的关系仅此而已。
这是很可怕的,一旦夫妻关系不合,孩子夹在中间很痛苦的。
所以在结婚以后,夫妻还是要花点时间,谈谈情恋恋爱,感受对方的感受,聆听对方的心声,让爱惜成为夫妻关系的主旋律。
小孩子是很愿意看到父母恩爱的,这样场面超有家庭的幸福感。
然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当夫妻结婚之后就很少说情话拉个手抱一下了,夫妻关系居然只能在深夜的床上去发生。婚姻在有些时候似乎成了家族传宗接代的代名词,至少在妻子的感受里自己就是跑到丈夫家给生了个娃。
要知道,能被感觉到的爱才是爱,不表达憋在心里渐渐也就没有爱了。
这点还是要学习西方人奔放热情的拥抱亲吻,让爱始终保持鲜活的状态。
在生活里,妻子面对渐行渐远的丈夫,就惊慌失措的把儿子牢牢抓到手里。
儿子很委屈的成了妻子的全部希望,还要再背上望子成龙的家庭重担。
于是,家庭的核心成了孩子。
作者在文章第二章和第三章,讲了许多关于父母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案列,其实是作者在用力的解释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每个人的长大要经过三个分离过程。
第一次分离:从母体子宫内分娩出来,小孩还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但从生理上已经分开了。
第二次分离:在六个月以后,小孩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要和妈妈渐渐“分手”了。
第三次分离:在成年之后,与原生的家庭分离。
作家强调,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三岁,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
在成长的过程中,男孩子要靠父亲要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子要靠母亲要进入女人的世界。
也就是说,男孩子归爸爸管,女孩子归妈妈管。这样一来,靠近异性父母的孩子才会更疼爱同性父母,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节降到最低,一避免在未来产生恋母或恋父情节。
同时,良好的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里的健康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作家分析了家庭里的真爱和溺爱。
真爱是不同方式的爱,看到孩子真实的存在,发现孩子真实的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而溺爱只是父母懒惰的爱,是个温柔的陷阱,并且阻拦了孩子的成长。
因此看似一家人都在爱孩子,心里都想着爱但表达出来就是不是爱了。孩子的内心深处渴望着被看到,被感知,被接纳,被认同,被赞赏,依旧是很缺爱的状态。
所以放下父母的架子,放下心中的功利,把孩子当成朋友来看,平等的去交流。
武志红建议,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先会处理孩子的感受。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础,这比知识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