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鲁迅《故乡》和沈从文《边城》为例
乡土情感一直以来都是作家难以掩饰的情怀,甚至是作家的情结。乡土情感的篇什无一不透露出作家浓厚的乡愁,寄予了故乡的不同情感和期望。下面将浅析向来辛辣锐利的鲁迅抒写的《故乡》和满眼诗情画意的沈从文《边城》作对比。
一、再忆故乡景象尽显“悲凉”或“美好”
鲁迅的故乡是悲凉的。相隔千里,时别二十余年,回到故乡却是:天气是阴晦的,天空是仓皇的,村落是萧索的,门口是寂静的,这样的故乡给人“没有一些活气”【1】。鲁迅见此景是满心悲凉与无奈。“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过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2】,未回到家乡的鲁迅还对自己的故乡尚存一丝期待,可现实是,对于如此荒凉的故乡,他还是失落了,鲁迅表示“故乡本也如此”【3】,为自己的故乡作辩护,维护最后一丝尊严。而沈从文的故乡却满是美好景象。“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4】”,静静的水却依然是清澈透明的,天气是风日清和的,篁竹是“翠色逼人的”【5】…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茶峒这一小山城满是诗情画意,“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6】”。这样的边城景象正是沈从文内心深处的描写,小山城是美好的,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宛如天堂般纯净温暖。
二、再看旧人近是“冷漠陌生”或“亲切温柔”
《故乡》中杨二嫂遇见鲁迅冷笑地故意说,“完了?这真是贵人眼高”【7】,作为长辈的一方丝毫没有情面,越来越暴露势利;少年时的伙伴闰土,他是个活泼的、英勇的少年,而现在已不是那个帅气刺猹,乐于跟鲁迅分享稀奇的事的闰土了,而是见到他,“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8】杨二嫂,闰土这样明显的变化让鲁迅愕然,原来的熟人早已变成了陌生人了,鲁迅和闰土之间已经产生了隔膜,旧人之间没有了原来的那种温情,逐渐陌生。反倒刻画出人性的丑陋。浓郁的乡土情结却与熟人产生了断层,也就相当于与故乡有了隔膜,鲁迅最初回到故乡还是有些许期待,因为他知道闰土还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阶级的差距,两人早已变成了陌生人了。老屋,故乡的山水也逐渐真的渐渐远离了鲁迅。而《边城》中向我们刻画的却是人性温情的一面。翠翠的爷爷对于山里的人渡船是从不收费的,船靠拢时,还贴心提示到,慢点慢点。即使是强塞给爷爷的钱,他也要托人买茶买烟,“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9】。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小山城中,过渡人是善良的,管渡船的是大方的,你给我送,展现了温暖的人情味道。当得知翠翠爷爷离开人世,杨马兵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扶养翠翠的责任。即使是陌生人之间在沈从文眼里也是有情感的,“更有人性,更近人情”【10】。
三、再看作者“希望”或“精神安慰”
鲁迅闪出的神异图画是曾经最有温情的记忆,寄予了他的希望,带有理想的色彩。他心目中的故乡天空应是深蓝的,下面有一片碧绿的西瓜,还有一个元气满满的少年在刺猹。这样活泼的场面是鲁迅一直以来所盼望的,象征着鲁迅对故乡的希望与寄托。还未回到故乡的鲁迅,遭受了世人的唾弃,正忧郁且苦闷的他,正愁情感没有地方宣泄,而绍兴这个小地方,鲁迅更赋予了它一种生的希望。正如文章结尾.,“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1】这是对人们的鼓舞,生活即使是绝望的,也要走出一条路来。鲁迅赐予故乡一种希望,盼望希望能够实现,像闰土这类深受社会折磨的悲剧人物能够创造新的生活。而《边城》中,沈从文常居都市,厌倦了丑陋的城市和世俗的生活,自称“乡下人”,再加上长期疲劳执笔写作,他内心乞求建设一个乌托邦来安慰自己,追求心灵的归宿,而茶峒山城具有的安宁纯净才带给了沈从文精神安慰的世界,它超越世俗、净化了沈从文的心灵。翠翠恰是沈从文内心深处的美好化身,边城中大自然创造的景色风光,这些和谐美好的事物,毫无功利之心的圣地无不让沈从文魂牵梦绕。
鲁迅和沈从文笔下的乡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依恋情结,是骨子里的透露着他们对深深的爱的情感。两人不同故乡中的人与自然所带给他们对其不同的感受了。常说:“树高一丈,落叶归根”。无论故乡是落魄的,是悲剧的,还是美好的,都是人们最终心之所向的,也是鲁迅与沈从文所盼望已久的。
参考书目:
【1】【2】【3】出自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05年版
【4】【5】【6】出自沈从文《边城及其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9年版
【7】【8】出自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05年版
【9】出自沈从文《边城及其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9年版
【10】出自沈从文《边城及其他》题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9年版
【11】出自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05年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