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所以,孩子7岁之前,对家长来说,是必须要密切关注和把握的。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最强,也是行为与习惯养成最关键的培养期。
正如,文学家叶圣陶所言:“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所以,就算再爱孩子,也不能纵容孩子的坏行为,必须及时纠正才是,否则就是害了孩子。
这几个表现,你家孩子有吗?
沉迷手机
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可是,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过度玩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一位美国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
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
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
另外50名不玩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
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一项测试也表明,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一系列问题。
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吧。
所以,为孩子好,就少让孩子玩手机。
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少玩手机,并严格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有关幼儿接触电子屏幕时间的建议报告,指出:
2岁以下幼儿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2-5岁儿童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得不到就耍赖威胁
有位正面管教老师,接到一位妈妈请教如何管儿子的求助。
她深入了解后跟这位妈妈说,她只能尽量。
原来,这位妈妈从小就很顺着自己的儿子,儿子要什么她就给什么。
长大一点了,孩子的要求让妈妈觉得吃力,这时才意识到不能再事事顺着他,该约束约束了,可孩子哪能这么听话。
之前一直都被顺从,突然间被拒绝,孩子根本无法接受,于是撒泼打滚,用狠话威胁父母。
父母无奈,只得顺从。
妥协了一次又次,现在,孩子越来越不把父母的话当做一回事,这位妈妈也心想孩子再这么下去,就完了。
这才有了前面求助的事情。
孩子天生是察言观色的佼佼者,尤其是在父母面前。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做法可以让父母妥协时,就会不停地用自己的小聪明测试父母的底线,以满足自己的私心。
如果,父母一次次妥协,就会被动妥协无数次,因为孩子会采取更为激烈的方式逼迫你妥协。
所以,一开始,父母就要坚定自己的态度,能就是能,不能的就算再不忍心也能,孩子知道了你的底线就在那里,无法突破。
也就不会习惯性耍脾气威胁父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喜欢占小便宜
孩子一开始没有占不占便宜的观念。
但是有些行为,家长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很容易就会养成占小便宜的心理。
一旦这个坏习惯养成,就很难改掉了。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
说的是一位女大学生,经常私自偷用其他三个舍友的日常生活用品,牙膏、洗发水、沐浴露、打水卡等等。
三年来,舍友都没有发现,而她依然抱着侥幸心理,习惯性地自取自用。
有一天,有位舍友刚买的洗面奶放桌上就出去了,晚上回来发现被人打开用了。
这下,女大学生被逮了个正着。
原来,宿舍其他三人早就发现自己的东西经常莫名其妙变少,而只有她一个人从搬进宿舍后就没见她再买过新的日用品。
起初,她说自己一直只买这个牌子,大家都信了,后来一看,瓶子上的保质期是去年的了。
本想着,一个宿舍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况且也没多久就要毕业了,三个人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哪成想,她这么过份,问都不问拆开就用。
后来,这件事还被告到了辅导员那里,全班都知道了这个事,女大学生算是没脸见人,毕业证都没要就退学了。
她走那天,一个和她玩得好的朋友简直不敢相信她会做这样的事。
面对朋友的疑惑,她苦笑道:
“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一直抱着侥幸心理,要是小时候我偷拿邻居家孩子玩具被邻居质疑时,妈妈不帮我掩饰该多好。可惜……”
她的妈妈要是知道,女儿会因为那次自己的包庇而变成如今的样子,不知道该有多后悔?
不是所有的为了孩子,都是对孩子好,就像有些爱,实则害了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
换句话说,在童年时期,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被打破。
所以,千万别错过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的教育时间。
就算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苗头,也要抓住时机趁早帮助孩子改正,别因为自己的不忍心,纵容了孩子的坏习惯。
要知道,一时的心软,很有可能变成他日后爬不出的深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