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语文课上课伊始,老师挂出小黑板,大多数学生立刻自由地朗读上面的儿歌。因为是自由读,声音很不整齐。
于是老师开始控制纪律:"一二三……"老师的话音一落,同学们立刻放弃朗读并接上了话头:"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坐整齐。老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安静下来后,老师开始教学:"今天,我们学习《人有两件宝》。现在老师先读一遍,然后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实际上,学生开始的练习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冲动,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支持。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
而"一二三"以后的学生阅读,已经变成了外在的要求和强制。跟着老师读或者是齐读,都变成了一种被动的行为。
从效果上看,教师的纪律管理行为不仅没有促进当堂内容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渐滋生消极等待的心理和行为。
总是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将最终丧失主动探求新知的热情。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了负效的行为。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是怎么被掐灭的。
很多专家都在追问,为什么小学生特别好问,而且愿意举手发言,而到了初中高中发言的人越来越少。
实际上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的原因不容忽视。
曾经看到一位初中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特别严格。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必须把双手背到后面坐着听课。
试想一节课45分钟下来,学生有没有受刑的感觉?
记得某位专家曾经说,法国的孩子闲下来就乱涂鸦,最后出现了很多的设计师。
我们的孩子被老师们约束的整齐划一,哪还有创造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