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的爱情总是那样缠绵悱恻,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都给西湖增添了多情的色彩。西湖边的女子也都美丽聪慧,南朝那个乘着油壁车的苏小小倾倒了历代多少文人。宋朝大诗人苏轼也非常幸运地在西湖边遇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王朝云。
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朝云是不幸的,她家境贫寒,不得已沦为西湖畔的歌舞伎,但她又是十分幸运的,12岁便遇到了一生的良人苏轼,一直被带在身边,受到苏轼夫妻的厚爱,直到18对被纳为侍妾。
她美丽聪慧,能歌善舞,在那众多的歌舞伎中一眼便吸引了苏轼。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在与朋友的一次宴会上,他遇到了12岁的朝云,跳舞时,她浓妆艳服,长袖善舞,如那盛开的牡丹令人惊艳,侍酒时,她又素净淡雅,清丽恬静,人淡如菊。
这艳也惊人,淡也可人的朝云一下就走到了苏轼的心底,此后便被收作侍女。据说当时正好天气大变,晴空万里突然变为狂风暴雨,苏轼不知是因为天气,还是因为人,写下了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虽说是写西湖美景,但说是写当时的朝云也很是贴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
朝云自12岁陪伴在苏轼身边,到34岁在惠州去世,共伴其走过23个春秋。这23年中,苏轼一贬再贬,仕途极为坎坷,生活也非常艰苦。但不管苏轼走到哪里,朝云都不离不弃,紧紧相随。苏轼称赞她“敏而好义,事先生忠敬若一”患难与共的岁月里,朝云也深深地理解苏轼,成为他的灵魂伴侣。不管是苏轼的一首诗,一幅画,还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朝云都能心领神会,解读到位,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有一次,苏轼下朝后吃过晚饭,拍着鼓鼓的肚子慢慢地散着步,回头问跟着的侍从:“你知道我肚子里装的都是什么吗?”侍从问答说“都是文章”,苏轼摇了摇头,不对啊。又一人说:“满腹都是机智。”苏轼也认为不对。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苏轼捧腹大笑。夸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怜爱。(毛晋《东坡笔记》)
只有朝云了解苏轼所思所想,他总是那么清醒,又如此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宋神宗推行王安石变法时,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公然反对,当新法要被废除时,他又认为不应完全废除,又对新法进行支持。他从不人云亦云,从不随声附和,才会一贬再贬,历尽磨难,朝云真是太懂了。
苏轼被贬谪时,曾做《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儿褪去,春天渐行渐远,又一年过去,苏轼无限感慨。而朝云最是懂苏轼的词中深意,每次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泪流满面,哽咽不能继续。苏轼问她为何如此,朝云回答说:“妾所不能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再没有听过人演唱此词”。
“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过是苏轼的自我安慰,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年更比一年老,苏轼却是一次比一次贬谪更远,人生更苦,虽然苏轼一贯豁达乐观,能做“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能“此心安处是吾乡”,也能“也无风雨也无晴”,但只有朝云能理解苏轼内心的苦衷与不得已。
每逢暮雨倍思卿
老天也许是太嫉妒这一段美好的感情了,年仅34岁的朝云跟随苏轼到惠州时,不幸感染瘟疫而亡,葬于栖禅寺东南。
一生信奉佛教的朝云临终前握着苏轼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吟诵《金刚经》中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似乎很是放心不下这个“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人,怕他因为自己的去世而过度伤心,更担心他因为自己的性格受苦受难,所以一遍遍地劝慰他,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象梦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
苏轼又怎能不懂得,朝云葬别后,他在其墓前建了“六如亭”,在周围遍植梅花,以作纪念,并亲手写下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如一朵傲霜的梅花,不惧严寒困苦,始终陪伴在苏轼身边,用她的美丽聪慧温暖了苏轼人生中那么多冷风苦雨的岁月。苏轼的这一首《西江月·梅花》便是对她最好的写照: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系列52(2)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