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心臆读书
《论语·微子第十八》通览: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

《论语·微子第十八》通览: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10-07 17:19 被阅读0次

    《论语·微子第十八》通览: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

    孔子治学,于人类发展而言,循之于天道,成就于人文,采撷于王官之学,结果于百家之言。于个人成长而言,溯源于孝弟,通达于政事,厚成于德行。

    从个人成长出发,孝弟是人人可以发心、践行的,德行也是人人可以追求、成就的。唯独政事,不是人人有机会通达的。孔子本人,对之也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

    《论语·微子第十八》系统地介绍了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思想的形成,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老人家的内心挣扎。

    《论语·微子第十八》凡十一篇,618字。点题末篇是一篇列举了八个人名,几乎没有什么内容的“周有八士”篇。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这段话的意思很浅白,是说周代有八个士,并列举了他们的名字: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如果仅从字面意思这般读书,那真的如坊间人讲的“蛤蟆跳井——不通,不通”了。

    先前孔子可是盛赞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是对周的文明、制度做过高度肯定的。那样的盛世,怎么可能只有八“士”。《论语·泰伯第八》中,周武王自己讲“予有乱臣十人”——我有助我治理天下者十人。“八士”是不足以弘大周之盛世的。

    再来看这个“伯、仲、叔、季”,显然是统一家族之中子嗣的序列排名。尤其让人费解的是,每个排名都有相仿的两个人,如“伯达、伯适”,排序在同一个位次上,名字意思又相近。“周有八士”很像唐朝郭子仪的“满堂笏”,郭子仪办六十大寿,七子八婿及家族内亲戚前来拜寿,在朝堂上当差时用的笏板堆满了屋子。这里的“周有八士”,显然是指周代时,某个家族之中一下子出了八位贤达之士。

    “满堂笏”和“周有八士”表面上是在讲郭子仪家族和“八士”家族的显赫,实际上也间接表明相应奇观发生的朝代是个难得的盛世。

    “周有八士”篇所揭示的“士显达于盛世”的观点也就不言自明了。

    回头再来看《论语·微子第十八》的开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箕子、比干,都是商纣时期的贤人,但三个人或隐居逃离,或装疯卖傻,或谏而死,均不得为显达之士。不是三个人的学问、人品不够,而是三个人所处的时代非可以显达的昌明之世。

    孔子讲“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微子、箕子、比干以其才学、德行,在无道之邦,不愿“富且贵”而各行其事,各得其所。或决然而去,或淡然而隐,或杀身成仁,所以,孔子讲“殷有三仁焉”。

    至于柳下惠“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已经有了些孔子所谓“用之则行”的意味。只是从义理的角度,阐释的更为浅显明白了而已。至于“舍之则藏”,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在后来孟子的“高度肯定”下,似乎成了深刻版“爱国主义”的源头——不见用时也不舍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讲“不能用也”。这不是孔子的悲哀,而是齐国的悲哀。

    季桓子受齐人所归女乐,三日不朝,“孔子行”,这是“舍之则藏”,舍孔子大道而耽于“齐归女”,不是孔子的不幸,而是鲁国的福薄。

    至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皆属隐者,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或显或隐,都有避世之心。孔子对之虽然深许,或者还有些心向往之,然而老先生为仁心所驱,那些毕竟不是他愿行之道。

    大师挚、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鼓方叔、播鼗武、少师阳、击磬襄四散,既非众乐师所愿,也非鲁国所愿。只是世道趋于下流的历史必然。原因只有一个,周公交代给鲁公的“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鲁公的后人没有很好的坚守而已!

    这是个怎样的世道?

    “士”的显达与否是个试金石。邦国之内,贤明之士能够显达,便是蒸蒸日上之世。反之,江河日下不过早晚。邦国之衰,始于弃“士”。至若乐师弃邦国而去,已经回天乏力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微子第十八》通览: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gs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