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之路的第18篇】
(饭店外)
(饭店内)
在上海武康路逛的时候,跟着导航来到一个文艺气息浓郁的台湾面馆里,之所以说文艺,是因为不管从外面看还是在里面看,都不像饭店。
点过餐后就到二楼坐下,看到墙上投影正播着一部颇有年代感的电影,当时第一反应是这是一部在台湾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不然不会有机会出现在这里。
在饭菜还没上桌前就静静地看着电影,很快就看到了吴倩莲。再后来饭菜上桌后,就跟朋友专注在饮食中,时不时地瞟一眼投影,但对剧情并不了解。
后来就起身离开去咖啡店坐了一下午,就踏上了回杭州的高铁。在高铁上想起了午饭时“看”的电影,抱着善始善终的心态,就开始百度搜索这部电影。
一开始输入了关键词“吴倩莲”,在百科词条中查看其代表作品,虽然里面有出现《饮食男女》,但当时并不觉得就是这部电影,也许是这个片名实在不像是一部好电影。
再后来想到了电影中的她的角色“家倩”,最终确定了是《饮食男女》这部电影,这可能是被名字“毁掉”的好电影之一吧。
被剧情吸引的我全程都比较投入地观看。当朱爸宣布完他的感情并淡然离开这个与女儿们相处了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时,家倩望着他的背影哭了,而我的眼里也不知觉地噙满了泪水。
电影在高潮过后很快就迎来了剧终,出现了电影海报中朱爸握着家倩的手的画面,有些感动,也有一种“怎么就结束了”的遗憾,似乎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看完后,我还是没能理解《饮食男女》这个片名,于是在网上浏览影评,才发现原来是这四个字是取自孔子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导演李安正是用这部电影完美诠释了“食色性也”四个字。
电影中一共有五次家庭周日聚餐,每一次的聚餐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情故事的推进,不重样的美味佳肴伴着一家四口各自的爱情故事交叉出现。
寓意着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饮食和男女,一个属于民生问题,一个属于康乐问题。
前四次的聚餐菜肴出自大厨师朱爸之手,电影也通过对朱爸的每一道菜的特写展示了朱爸的精湛厨艺,虽然他在第一次聚餐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味觉。
三个女儿各有各的小算盘,都希望可以离开这个家。小女儿家宁和大女儿家珍因为有了自己的爱情,很快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了家。
但是第三个离开的不是二女儿家倩,却是同样也找到了爱情的朱爸,只不过他的对象是他女儿的同学的姐姐,是一段年龄差了好几轮的“忘年恋”。
最后留下来的是起初表现得最开放、最随性的二女儿家倩,并由她开始负责家庭聚餐的菜肴(三个女儿中她最具厨艺天赋)。
最后的这次聚餐只有朱爸一个人赴约,此时的他已经有了新家,并也很快有新的下一代。当他喝了与发妻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儿亲手做的汤,他被家倩的坚持所感动,也终于悟透了家的意义,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滋味,恢复了味觉。
回过头来看,从第一次聚餐时就表现出味觉丧失的朱爸,其实表明了家的定义在朱爸心里已经开始消解。
在朱爸看来,“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而在第一次聚餐的时候,朱爸其实已经准备好要宣布他跟锦荣的爱情故事,那时候的他已经不再顾忌家里人的想法了,所以那时候起他心里面那个传统的家已经不复存在,直到最后他才重新建立起家的定义,味觉也随之恢复。
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太多的细节,后来看了相关的影评后,再回过头去看,发现电影中确实有很多巧妙的伏笔,每一个镜头都是为后面朱爸宣布其感情做铺垫。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第一遍看的时候或者不看影评前就能捕捉到电影中的这些细节,我想,你们一定是个极具洞察力的人。
向你们看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