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罗素的一篇著名随笔,首先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再分析原文。
1 罗素其人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婚姻与道德》)。
罗素一生著作颇丰,作品内容涉及认识论、心理学、道德、教育、政治和社会改革等诸多领域。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学问题》《数学哲学入门》《数学原理》《逻辑与知识》《怀疑论文集》等。
罗素四岁前已父母双亡,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后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并取得数学奖学金;1890年他在三年级转学习哲学,并于1894年取得学位。 他学识渊博,通晓的学科之多大概是20世纪学者们当中少有的。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2 关于《论老之将至》
从题目《论老之将至》就可以看出本文要讨论的其实是如何保持心理的年轻态和如何看待死亡这样两个问题,这是一个正常的人生必经的两个过程。
01 如何度过变老的过程
作者开篇就说:“虽然有这样一个标题,这篇文章真正要谈的却是怎样才能不老,在这个年纪,这实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生老病死本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忌讳“变老”,因为老人就味着自己的生命旅途即将步入终点,就代表着自己难以像从前那样干什么事情都随心所欲,就象征着自己被贴上了"即将淘汰"的标签。所以人们拒绝变老,但却难以回避变老。
而这篇文章罗素就是以“老之将至”作为主题,但在内容上却在研究和讨论“怎样才能不老”,罗素给出的第一个忠告是:要选择你的祖先当楷模。
他首先以"长寿"为论点切入,认为长寿的人都有一定的秘诀,罗素列举了他外祖母的例子,外祖母长寿来源于她的乐观。比如她说的“我有72个孙儿孙女,如果我每失去一个就要悲伤不止,那我就没法活了”。
到了80岁的时候,她睡眠明显地少了,“她便经常在午夜十分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里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她保持年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兴趣和活动的广泛,总是感到自己精力旺盛,那还去考虑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统计学意义上的时间就没有意义了。
为对于老年人来讲不可以过度哀愁,应该向前看,告别过去的回忆,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回忆当中,那么这个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个非常老的人了。
第二个建议,应该是他个人的生活态度
罗素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他讲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随心所欲,他标榜自己“我做事情从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为根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是有益健康的”,他关注的是在心理上是否拥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个建议就是不要生活在回忆中
这是罗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老年人存在的两种危险之一。经常性回忆往事,是老年人的特权,所谓的往回看,再回首。“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的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在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事情上”,也就是提倡往前看,放下过去,放眼未来。
第四个建议就是不要过分的依赖子女
这是罗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老年人提出存在的两种危险之二。“子女们长大成人之后,都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毕竟是两代人或者三代人,生活观念、方式都不同以往。即使关心一下,也应该是含蓄的,或者宽厚的,如果过分地感情用事,可能会事与愿违。
第五个建议,要有适当的爱好
“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绝非难事”作者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这就明确地告诉你不要脱离社会,和大家一起寻找快乐的生活。
02 如何面对死亡
最后,罗素对死亡进行了一番阐述,他以河流比喻生命,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到中游河面扩展,再到最后汇入海洋。他认为人应该平稳而安详地离开人世,不应悲伤和不舍,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弥留之际的老人也应该在疲惫中选择长眠。
罗素本人则希望自己所作的事业能够后继有人,这样他也会死而瞑目,放心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篇文章带给我们很多人生启迪,尤其是上了年龄的人应该读读罗素的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