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产品方案才是逻辑通顺?怎样的产品模型才称得上是合理的?
图1 产品模型检验矩阵首先从最底层看,要判断市场、需求以及用户是否真正存在。
1、市场的存在:指的是这个市场是否成熟?
2、需求的存在:指的是需求出自臆想,还是真实的发现?来自客户的发声。
3、用户的存在:指的是针对判定出的需求,用户群到底存不存在?有多少人,是否足够成为支撑我们产品的用户群?
其次,再看需求满足的逻辑是否合理。
1、提供的可能:对于单方的产品(比如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服务和内容是我们官方提供的,那要考虑是不是从现实层面真的可以提供;对于多方的产品(比如外卖平台、问答平台),服务和内容是由另外一端的用户提供的,他们是否有意愿也是要考虑的。
2、发生的场景:若只是说用户存在、需求存在,却找不到发生的场景,自然也是不合理的。比如想要提供服务的人和想接受服务的人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那就可能对接不上需求。又或者即便是用户认可你设计产品所提供的可能,但用户却找不到恰当的使用时机和触发条件,那也是不合理的。
3、接受的意愿:除了考虑需求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从用户的角度,思考用户遇到的问题以及顾虑,消除或减少用户的顾虑,才能提高用户的接受意愿。
以上三个层面,至少要在两个不降低的情况下对另一个做提升。好的产品模型,应当是三个层面都有提升。
最后,要看产品模型创造的价值是否正面。
互联网产品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
1、效率:能否让用户完成一些事情变得更快捷、更有效率?
2、成本:效率跟成本往往是对应的。提高效率,成本通常也会降低;但如果效率提升了,成本也会随之提升,那么要反思产品逻辑是不是欠妥、整个模式是不是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多大的价值。
3、体验:是否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好的交互方式、是否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痛点,如此,等等,都是用户体验的构成因素。
本文内容来自刘飞的《从点子到产品》,如有侵权,立删!
网友评论